4、紫边、抗眩光对比测试 谈到色散以及紫边测试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古老的技术——镜头镀膜了。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镜头的镀膜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不少比起旧时有着“德味”称呼的德国镜头镀膜技术更是不相伯仲,而使得它走入百姓寻常家的则是日本厂商镜头普遍使用镀膜技术开始。研发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代“小痰盂”是在数码化没有普及之前出现的,所以也不存在什么数码优化的设计。而新一代的50mm定焦是在数码化全面普及的环境下面世,两者会有如何的不同呢?让我们来看接下来的一组图片。  截图区域如上图色框范围所示(均为中心部分)
不同光圈下的高光紫边情况对比测试 | 光圈 | 佳能 EF 50mm F1.8II | 佳能 EF 50mm F1.8 STM | F1.8 |  |  | F2.0 |  |  | F2.8 |  |  | F4.0 |  |  | F5.6 |  |  | F8.0 |  |  | F11 |  |  | F16 |  |  | F22 |  |  |
拍摄的时候小编特意选择了光比较大,反差较大的傍晚场景,这时候人工灯光的对比会更大,这时对镜头紫边抑制的情况会表现得更加的显著。EF 50mm F1.8 STM在f/1.8光圈全开时仍然能够看到镜头在高反差区域出现紫边和绿边的问题,不过相较于其他大光圈镜头,这些紫边和绿边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光圈的收缩,紫边和绿边的问题会逐渐减弱,到f/5.6时这些色散问题基本消失。由于镜头本身的色散问题并不严重,同时简单的后期处理也是不错的方法。 不同光圈下的抗眩光情况对比测试 | 光圈 | 佳能 EF 50mm F1.8II | 佳能 EF 50mm F1.8 STM | F1.8 |  |  | F2.0 |  |  | F2.8 |  |  | F4.0 |  |  | F5.6 |  |  | F8.0 |  |  | F11 |  |  | F16 |  |  | F22 |  |  |
其实两款同为定位于高性价比的入门镜头,诸如ED镜片、萤石影片、非球面镜片这一类“玻璃”镜片一概不用,所以镜头的短板不在于镜片反而是镀膜的水平,这些“现代”功能能力方面强弱通常都是取决于“特殊镀膜”的是否加载。当然这两款白菜价的定焦镜头都没有提供特殊镀膜,所以从上面一组图片我们可以发现,EF 50mm f/1.8 II从f/2.8开始在点光源的周边就出现了鬼影,随着光圈越缩越小,影响的情形应该会更加严重,但好在这情形并未出现在EF 50mm f/1.8 STM身上;再来EF 50mm f/1.8 II在面对点光源时,除了鬼影的影响之外,形成的起雾现象或多或少也会牺牲到画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