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评测】EF 50mm F1.8 STM是佳能最新推出的大光圈定焦镜头,也是50mm定焦镜头的最近一次升级。针对EF 50mm F1.8 II多年前的设计,EF 50mm F1.8 STM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都完成了一次蜕变。同样的,新版并没有脱离“性价比”之路。正当不少朋友在纠结着究竟是新版还是旧版的时候,买新不买旧的声音呼之欲出,但两者究竟有哪些区别?新版究竟有什么地方值得大家“慷慨解囊”呢?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对比评测,让大家看看新旧两款的区别。
一、对比评测背景介绍 作为一款足够经典的大光圈定焦镜头,25年如一的EF 50mm F1.8 II无论是在入门级别用户还是发烧级玩家都会听过它,熟悉它,更多的是拥有它。在众多新推出的定焦镜头当中,EF 50mm F1.8 II的售价非常“平易近人”——就凭600元左右的市场价足以俘虏了大多数的新手。50mm焦距具备F1.8光圈的镜头,在入门单反镜头具备了巨大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了它体积轻便、视角自然,适应能力强以及亲民的价格上。或许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佳能在这一规格镜头上目前已经发展了三款产品。 具备AF功能的佳能EF 50mm F1.8镜头是在1987年正式发布。当时情况是佳能单反镜头系统,刚从FD卡口更换至EF卡口,它作为一款首发的EF卡口镜头,表现了佳能对于这一系统的巨大信心,所以这款镜头在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厚道的。当时定价达到21000日元。它的设计延续了FD卡口镜头的金属卡口设计,多项功能档位以及对焦距离窗等外观特点。而目前,这款镜头基本在市场上已经绝迹了,哪怕在二手市场也很难找到它的踪影。
而最常见的佳能EF 50mm f/1.8 II,是在三年后的1990年正式发布的。这款镜头目前市场售价600元左右,在用户中的普及率很高,被誉为“穷人三宝镜头”之一。尽管它基本上满足了入门级用户的拍摄人像求虚化等需求,但是它与第一代镜头对比,虽然个头变小了,性能小幅提升,但饱受弊病的产品做工、易跑焦以及分辨率下降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产品较为粗糙的做工问题,以至于被戏称为“二代小痰盂”。或许佳能也看到已经不能适应如今更高像素的DSLR产品所要求的分辨率了,才决定发展了第三代的最新产品。
有趣的是,在其他品牌当中并很少出现这种过这种先“缩水”后升级的情况,就尼康的50mm入门定焦的升级路线来说都是比较稳定的,升级和新增模块也是逐步加入,几乎不存在一些出现“断代”的优秀功能。之所以不少用户会有二代不如一代的错觉,完全是因为在二代存在一些不利于降低成本的设计,大家如果有知道这款EOS系统开山之作之一的50mm定焦镜头(当然在”小痰盂“之前还有一款用于微距摄影的50mm F2.5,由于用途有别暂不讨论)价格曾卖到上千元,这对于当时的消费群体而言绝不是横行25年的二代50mm镜头那般成就了最具性价比定焦镜头的美誉。
虽说如此,经过25年仍未升级的EF 50mm F1.8 II也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不过按照佳能升级产品的规律,越是发布时间长或者是越畅销的产品,其更新周期会相应加长。佳能的”爱死小白“也时隔十年之后推出了新版的”爱死小白兔“,人文神镜35mm F1.4L更是自发布以后多次传出升级版推出的消息却未有动静。所以除去1987年首批未停产的镜头以外,EF 50mm F1.8 II可以算得上是N朝元老级别中最有历史的镜头了,自此佳能基本完成了非L的主流定焦镜头的升级工作。
虽说佳能在这一阶段完成得比较慢,但不得不说的是,除了这次参加对比的EF 50mm F1.8 STM以外,其余的50mm定焦镜头无一做出升级,哪怕是代表着业界技术的F1.0版本(已停产)、现役阵容中最大光圈 的F1.2版本、占有率仅次于小痰盂的F1.4版本还是鲜为人知、用于微距拍摄的F2.5 Compact Macro均无一做出升级,所以这次”小痰盂“的升级版本也给用户一个信息——佳能的镜头设计比较完善,非但必要难以排上升级行列,5DS有望带动镜头全面升级?
这次对比评测的主角之一EF 50mm f/1.8 STM镜头是50mm单反镜头中最新代表,不论从外观还是性能上,比之前的版本又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体现在了新品加入了STM马达驱动、光圈叶片数量、镜片镀膜技术以及最近对焦距离控制等等方面。
佳能的老用户之所以如此关注这款产品,还是因为佳能在EF 50mm f/1.8 II镜头上出现的若干“缩水”问题,似乎在这一代产品上获得了缓解,让它看上去不再那么短斤缺两,是这款产品让人有些眼前一亮的一个理由。那么下面让我们进入更加深入的细节对比,看看EF 50mm f/1.8 STM与EF 50mm f/1.8 II对比,究竟有了多大进步。 二、新旧两款50mm镜头官方参数对比 无论是哪个牌子的产品,每当他们有更新的版本,与旧产品的对比总会成为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在EF 50mm F1.8 II和EF 50mm F1.8 STM同时登场的时候,更多的对比必定成为不少佳能镜头使用者关注的地方,对于即将入手定焦镜头的入门爱好者来说更会决定他们最终购买的意向。
在进入正式的对比评测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佳能官方给出的一些数据,相信大家看完以下表格以后也能看出一些外观上的改变,首先是体积——比起EF 50mm F1.8 II,EF 50mm F1.8 STM的整体体积趋向更小巧,只是在镜头直径上有着1mm的差距,在实际观察这些并不明显。同样使用5组6片的镜片组会让不少用户会对新品有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但这并不客观,至少新版没有为了对画质开刀而使用增加镜片这种提高成本的策略。
然而加量不加价在EF 50mm F1.8 STM上面得到了直接体现,新品金属卡口的回归首记一功。虽然第一代的产品采用了金属卡口、对焦距离窗等更加专业的设计导致这款镜头的制造成本直线上升,但是毫不影响那时候的土豪出手。当初即便只是定位千元级别的镜头也让不少入门用户望而却步,需知当时的千元购买力可是非常厉害的。这也是为什么佳能生产被用户诟病了做工足足25年,但还是成为了佳能EOS系统最畅销的二代50mm定焦镜头的原因,就是因为佳能首次将定焦镜头的价格控制在千元以内。之所以加量不加价,就是因为在全新外观设计,卡口材质更换后由原来的130g增重到160g,但对于30g的差距对于单反用户而言真的是可以忽略,然而换来的手感确实是无法比拟。
最后就是光圈叶片数量的差异,采用STM马达的三代使用的光圈叶片数量多达七枚,就算缩光圈也可以获得圆形散景;接着是最近对焦距离与放大倍率的优势,这让50mm STM可拍摄的题材更丰富且不设限;再来对焦马达也是镜头最大的升级点,STM步进式对焦马达的对焦速度快且宁静,光是安静的对焦就很实用,毕竟有很多场合并不是那么适合发出吵杂的机械音,尤其是拉风箱的时候。 三、新旧两款50mm镜头外观对比 通过官方参数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两颗镜头的差别也是有不少的。哪怕外径差距只有区区1mm,但肉眼很容易就能看出两者外观的差异,相信有关注佳能最近推出镜头的朋友都会发现,镜头的外观风格比较类似,而比较有特色的就是佳能首推STM马达的EF 40mm F2.8 STM,采用饼干设计不仅让佳能镜头的性能悄然发生变化,对往后的产品更多的时启发作用,现在越来越多佳能的镜头开始使用以40mm定焦作为蓝本,逐步改进原有的镜头,使得它们的材质、外观、甚至是结构进行高度的统一化。接下来我们就两款50mm镜头从整体外观以及细节设计展开对比。
老款50mm给人第一感觉就是非常“玩具”——这也其生产时采用的材料不无关系,特别是受了第一代产品的影响以及当年做工的限制,所以“小痰盂”的外观材质沿用了一代的光面工程塑料设计,同时除去各种有碍于减少成本的设计,EF 50mm F1.8 II也达到了定焦镜头重量的最小值,至今没有一款佳能镜头能打破过这一记录。直到第三代带有STM的50mm发布,这样“玩具”般的外观才得以寿终正寝。相信给大家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新款的50mm在材质上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即使新款的50mm定焦镜头采用的是工程塑料,但对比起原有的光面属性,磨砂消光黑涂层让这款镜头的格调马上升了一个档次,整体把持的质量比起EF 50mm F1.8 II实在是好太多了。
整体外观已经让大家有着不少惊喜了吧?但做工的升级远远不止这些,外观材质的改变只是最明显的,更多的在于镜头设计的一些细节上的改善。就从刚刚看到的镜头正面,正面专门加入了焦距铭牌,而看它们的细节外观对比,EF 50mm f/1.8 STM比老镜头要漂亮一些,外观LOGO非常大,这种设计风格与之前推出的40mm F2.8 STM、24mm F2.8STM镜头类似,看上去相对抢眼,而EF 50mm F1.8 II几乎没有这种设计,略显寒酸。话说回来EF 50mm F1.8 STM的使用时间并不长,外观材质究竟能否像二代这么耐磨也需要时间去证明。同样的环保标示的范儿也变得不同,浮雕设计环保标示的EF 50mm F1.8 STM瞬间变得更加耐看了。
众所周知,多年没做出改变的镜头往往在一些设计上都会看出了不少落后的地方。EF 50mm f/1.8 II作为一颗来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近25年从未改版的老镜头,可以看到它连自动/手动对焦切换钮的造型都与近年的镜头也极大的出入。新版的切换按钮非常自然,而且横向的标示让用户在拍摄时更轻松在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之间切换,而且在STM马达的加持下,新版镜头支持全时手动对焦功能,在拍摄视频的时候能做出流畅的对焦过渡。对比之下,EF 50mm F1.8 II那个切换钮感觉超不结实的,简而言之就是有点松松垮垮的,每次切换都会担心有弄坏的可能,因为切换按钮式直接与对焦齿轮相连,这样的机械损耗难以让用户放心。
在对焦环设计方面,两者的对焦机制的差异决定了EF 50mm F1.8 STM采用了不同于EF 50mm F1.8 II的对焦转环。首先在不通电的情况下,EF 50mm F1.8 II也能转动对焦环进行手动对焦,优势非常明显,但也是仅限于不通电情况(转接就这一种情况),EF 50mm F1.8 STM则与其他采用STM马达的镜头一样不能作出任何对焦操作;但是在通电情况就完全逆转过来。在新款配有STM步进式马达的情况,对焦有轻微的马达转动声音,然而比起旧款可以说是“宁静”了,而且这样的对焦机制反应到对焦环上就是非常流畅地操控对焦,让对焦过程过渡非常自然。
这两颗镜头在对焦时镜头均会向前伸出,而EF 50mm F1.8 STM伸出的长度略多一些,另外只有EF 50mm f/1.8 II在镜筒伸出的同时会旋转,EF 50mm F1.8 STM则没有这问题;再来STM镜头在自动或手动对焦时相机电源都必须开启才能运作,若是没通电的话就算切换到MF转动对焦环也不会有反应,看看上图你还可以发现EF 50mm F1.8 STM的对焦环接触面积比较大,手动对焦时也顺手些。
总的来说,在拍摄静态画面时老款的手动对焦是有优势的,毕竟步进式马达的手感会稍微比有着机械传动的逊色一些,然而对于更依赖自动对焦的单反相机系统而言,新升级的50mm无疑有着更大的进步和适用性,至少在实时取景不断成熟的条件下,两种对焦的手感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了。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佳能自第一代之后就没有配备对焦距离窗,虽然在拍摄条件逐步升级的环境下距离窗的出现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然而对于需要抓拍的用户来说,更多是一种对专业的追求和性能上的需求。
在滤镜尺寸方面,EF 50mm f/1.8 II的卡口直径为52mm,在选择保护镜或偏光镜单价自然会比50mm STM的49mm要高出一些,但是对于一般用户而言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另外,新一代的50mm镜头采用了全新的镀膜设计,两者在强光下显现的镀膜颜色也有所不同,在抗眩光上会有着明显的提升,这在后面的文章我们会重点测试这一内容。光学结构用的同样是五组六片的设计,并无任何特殊镜片的加持,这点与EF 50mm f/1.8 II相同,不过EF 50mm F1.8 STM的最近对焦距离与放大倍率都有进步,最近对焦距离为0.35m,放大倍率则为0.21倍,总算来到实用范围内,甚至比EF 40mm f/2.8 STM(0.18x)的表现要好,光是这点就让我有想买买买,因为近拍不论拍食物或生活随拍都很实用的! 四、新旧两款50mm镜头性能对比测试 外观的对比总是非常让人兴奋的,因为“颜值”提升后的一代更加耐看,会俘获更多的新用户加入其中。由于光学设计采用非常相似的设计,因此新50mm f/1.8 STM镜头的主要光学参数和上代产品非常接近。新镜头的亮点在于其最近对焦距离的提升,新镜头最近可以达到0.35m的对焦距离,可以很好地满足近摄需要。光圈叶片数的增加带来了很好的镜头焦外效果,而STM马达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新镜头的对焦精度以及对焦安静度。因此,作为一款入门级定焦,新镜头还是颇有看点的。 1、锐度对比测试 毫无疑问,这两款镜头光靠外观的吸引并不足以让买家接受,新款的升级更多的是在内在而非表面。老款之所以能够纵横驰骋入门市场25年当然也有着它的道理。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镜头的分辨率表现。新镜头采用了和前代近似的5组6片结构设计,新镜头在分辨率表现方面又会如何还是颇为让人关注的。这里的测试中我们搭载佳能EOS 6D来进行测试,来更好地看看镜头中心和边缘的画质表现。在锐度测试当中我们将分为两部分即中央及边缘部分,相信大家会对此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镜头的最佳成像位置往往位于镜头中心附近。所以一开始我们先来看到中央画质的比较,从右边的EF 50mm f/1.8 STM先看起,这样的表现很难相信它会一支人民币不到800元的定焦镜头,在全开f/1.8光圈的中央画质意料当中的软,但是合焦时还是能有着不错的分辨率。
但光圈缩到f/2.8之后的画质就非常锐利,最佳光圈出现在f/8.0-11.0之间,当光圈来到最小的f/22的时候画质虽然有些微下降,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当然这不完全是镜头的缘故,如果配合更高像素如5DSR这样的机型小光圈下的画质下降将是更加明显。
接着看回左侧的EF 50mm f/1.8 II,全开光圈f/1.8的画质其实并不如50mm f/1.8 STM,当光圈缩到f/4.0以后画质基本持平,而最佳光圈同样落在f/8.0左右,最后看到f/22的锐利度也略逊EF 50mm f/1.8 STM。总体来说,中央部分画质的锐度有少量提升,f/4.0左右的锐度有一定提高。
边缘画质方面则能看出两款的真正差异,然而其画质表现的曲线走向基本和中心画质保持一致。由于光圈跨度较大,小编也专门拍摄了远景以便看到大光圈下的边缘解像力表现。在f/2.8之前两款镜头边缘明显偏肉的问题还是意料中事,毕竟这两款都是定位在入门级别的镜头。
当光圈继续缩小到f/2.8以后边缘部分进入画质提升阶段。边缘的较高画质基本可以保持到f/8.0或f/11,这个区间,这对于使用小光圈拍摄或者是特殊构图拍摄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的。
在f/11以后的光圈开始出现差异,f/16时边缘画质EF 50mm F1.8 STM明显占优,对于慢门拍摄风景类的静态照片时会有着更大的优势。总体而言,对于一枚入门级大光圈定焦镜而言,新款仍然保持了足够高的素质,在同级产品中可谓是分辨率表现较为出众的一款,然而遗憾的是大光圈区间(f/1.8-2.8)的画质并没有根本提升,这也是作为入门定位的原因所在。 2、焦外对比测试 相信大家都知道,50mm定焦镜头之所以能成为最常用和畅销的定焦镜头,不仅是与它低廉的定价有关,更重要的是可以花最少的钱去体验大光圈带来浅景深的无限魅力。那么新镜头的表现如何呢?通过下面一组对比样张就不难看出来了。
而由于50mm的光学结构已经非常成熟,所以在技术上不少厂商都敢于将自家的定焦镜头做成有着更大的光圈和对焦距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新镜头的焦外成像素质表现。最新一代的EF 50mm F1.8 STM镜头的一大改进在于其光圈叶片设计从5片提升到了7片,更多的光圈叶片能带来了更为规整的圆形光斑焦外表现。 镜头头的焦外在f/1.8全开下看不太出来,但仍能感受到新一代50mm f/1.8镜头较为柔和的焦外效果。由于拍摄时参考光圈形状一般为点光源,所以也特意使用了落日进行近似处理。 大家可以看到随着光圈的收缩,新镜头7叶片设计的优势开始凸显出来,在f/2.8、f/4.0时镜头仍然能够保持近似圆形的焦外光斑形状,而在f/11以后才能辨识到七片光圈叶片构成的七边形。这方面的表现还是较为值得肯定的,总体来说,新一代EF 50mm f/1.8 STM镜头保持了“小痰盂”一贯较为优异的焦外表现,也是其特色之所在。 3、暗角、畸变对比测试 理论上,完美的镜头在成像时并不存在暗角,然而没有完美的镜头,所以边缘失光的现象是必然会出现的,尤其是在使用较大光圈的定焦镜头上。像是大光圈或超广角镜头难免会遇到“边缘失光”的问题,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缩光圈来解决,若机身内建修正档的话,则是可以直接启用“镜头像差校正”功能来改善周边亮度并进行色差校正;但有趣的是我发现我手上的6D的镜头像差校正不仅是最新的EF 50mm f/1.8 STM在名单之外,而且居然连EF 50mm f/1.8 II都未在兼容镜头行列内。 更奇怪的是由于镜头前组直径不相同两镜在全开光圈的表现让小编感到非常诧异。新款50mm在全开光圈时边缘失光的程度比老款更加严重,不过暗角会随着光圈的收缩而迅速得到控制,f/2.8之后才可以看出边缘失光的情形大幅改善,如果机身未支持失光校正的话,那只能通过拍摄RAW格式并使用原厂的DPP软件或者是Lightroom进行校正的工作了。总体而言,镜头的暗角控制表现不错,如果你不是很喜欢大光圈下的暗角,利用下机内校正或是后期处理吧。
另外这项测试也能同时反映到镜头畸变程度的对比情况,大家不妨从f/2.8以后进行对比,作为一款标准焦距的定焦镜头,无论是全新的EF 50mm f/1.8 STM还是老款的EF 50mm F1.8 II,镜头在畸变控制方便表现较为中庸,镜头在边缘部分能够看到较为明显的变形出现。桶形畸变效果在镜头的成像上还是能够较明显地看出来的,不过这并没有对中央部分成像有着很致命的影响,在一般拍摄当中也由于景深的关系不容察觉到畸变的存在。只是不习惯变形的话可以尝试进行必要的后期调整。 4、紫边、抗眩光对比测试 谈到色散以及紫边测试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古老的技术——镜头镀膜了。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镜头的镀膜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不少比起旧时有着“德味”称呼的德国镜头镀膜技术更是不相伯仲,而使得它走入百姓寻常家的则是日本厂商镜头普遍使用镀膜技术开始。研发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代“小痰盂”是在数码化没有普及之前出现的,所以也不存在什么数码优化的设计。而新一代的50mm定焦是在数码化全面普及的环境下面世,两者会有如何的不同呢?让我们来看接下来的一组图片。
拍摄的时候小编特意选择了光比较大,反差较大的傍晚场景,这时候人工灯光的对比会更大,这时对镜头紫边抑制的情况会表现得更加的显著。EF 50mm F1.8 STM在f/1.8光圈全开时仍然能够看到镜头在高反差区域出现紫边和绿边的问题,不过相较于其他大光圈镜头,这些紫边和绿边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光圈的收缩,紫边和绿边的问题会逐渐减弱,到f/5.6时这些色散问题基本消失。由于镜头本身的色散问题并不严重,同时简单的后期处理也是不错的方法。
其实两款同为定位于高性价比的入门镜头,诸如ED镜片、萤石影片、非球面镜片这一类“玻璃”镜片一概不用,所以镜头的短板不在于镜片反而是镀膜的水平,这些“现代”功能能力方面强弱通常都是取决于“特殊镀膜”的是否加载。当然这两款白菜价的定焦镜头都没有提供特殊镀膜,所以从上面一组图片我们可以发现,EF 50mm f/1.8 II从f/2.8开始在点光源的周边就出现了鬼影,随着光圈越缩越小,影响的情形应该会更加严重,但好在这情形并未出现在EF 50mm f/1.8 STM身上;再来EF 50mm f/1.8 II在面对点光源时,除了鬼影的影响之外,形成的起雾现象或多或少也会牺牲到画质。 五、新旧两款50mm样张对比分析 佳能EF卡口50mm F1.8规格镜头共有三代产品,其中最新的EF 50mm F1.8 STM以及发布近25年的EF 50mm F1.8 I主要差别是镜头外观、对焦马达、近摄能力、光圈叶片和金属卡口。如果看过日本官网样张的朋友都会感觉差别不是很大,那新旧两款在实际拍摄操作上会有哪些不一样呢?画质是否和据闻那样差别不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样张测试的环节,小编就大光圈、中等光圈和小光圈三个环节分别进行分析,以对应不同场景下使用最佳、最适合的光圈范围。 1、大光圈拍摄样张对比 由于50毫米定焦镜头的开发历史非常悠久,所以相比其他定焦镜头的性能优势非常明显的,其中一点就体现在镜头的最大光圈这项指标上了。由于5组6片的镜头结构已接近完美,所以设计出最大光圈为f/1.8的镜头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当然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推移,不少厂商都会针对镜头的数码化程度对应升级镜头。二代EF 50mm F1.8 II由于数码化未普及也就没有对应的数码优化设计,但是随着超高像素机型的登场,老款镜头已经稍显落后,新款镜头的推出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根据用户的使用频率,第一环节就是以50mm最常用的大光圈进行对比分析。前面提到了两款50mm镜头的镜头结构基本一致,然而在个别细节方面存在差异,而且这些差异正是二代多年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首先就是在镜片数量结构一致的基础性将光圈叶片数提升到7片,这样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在焦外虚化时点光源虚化呈现接近圆形,焦外焦内的层次过渡会更加自然,须知道这些无论是入门爱好者还是专业摄影师都不会抗拒这种表现形式。配合STM步进式马达镜头在收小光圈时光圈的过渡非常平稳,从全开光圈开始到f/4.0时都能保持近似圆形的焦外成像,不过二线性散景可是这颗镜头的缺陷之一,毕竟没有特殊镜片的支持除非镜片技术有进一步的提升,否则这个将会持续成为以后大光圈镜头的老大难问题。 颜色对比方面,新款的EF50mm f/1.8 STM的发色比起老款并没有特别变化。或许这就是佳能一般定焦镜头的特色,即不像L镜那样的浓郁饱和,但是在EOS 6D搭配“标准相片风格”拍摄的色调也可以非常吸引眼球,至少不会到平淡无味;画质表现我觉得光圈一般收缩就会有很明显的变化,至少缩到f/2.2就有不错的表现,全新镀膜设计可以轻松滤掉一些色散情形,同时提升锐利度,更重要的是还能维持理想的“浅景深”。 同样影响景深的还有最近对焦距离和放大率。在对焦距离方面,新款EF 50mm F1.8 STM的提升其实是最让用户动摇的一个参数指标——毕竟0.35米的最近对焦距离,加上0.21x的放大倍率与同是EF镜头的40mm F2.8 STM(30公分/0.18x)相比,EF50mm f/1.8 STM显得更有竞争力,因为售价与光圈都成为对比的重要因素。即使40mm F2.8 STM比起EF 50mm F1.8 STM多出一枚非球面镜片,但价差现实摆在那里,虽然体积更加纤细但就现实面来看,对全画幅有着要求的用户应该会改选EF50mm f/1.8 STM才是。从上面两组样张可以看到两款50mm有着不同的最近对焦距离,这对于拍摄者在构图的时候有着更多的弹性,同时在使用大光圈的时候不同的拍摄距离可以形成不一样的浅景深。 2、中等光圈拍摄样张对比分析 在一般的镜头当中最大光圈往往不是成像最理想的光圈,然而在收小光圈的时候画质一般都会出现改善的饿情况,当然这次两款50mm镜头的表现都不例外。在全开光圈的时候无论是新款的EF 50mm F1.8 STM还是老款的EF 50mm F1.8 II都有一定的软化,在开始收缩光圈的时候画质就有着明显的提升。所以自爱这个环节里,小编将重点测试镜头的最佳画质时的光圈范围,相信这样的画质情况会给大家在使用上有着更多参考和效果对照。 为了给大家有更直观的体验小编将使用测试环节中的样张为例子,在专门拍摄完近距离之后,小编接下来拍摄一些需要用到中等光圈的场景,也进一步试用体验其最佳画质的光圈范围。这款产品的50mm焦段,如果搭配诸如6D这类的全画幅机身,能够带来非常标准且稳定化的视角,不长也不短,用起来很舒服。这款镜头在拍摄一定远距离的物体时,在收缩光圈之后,也能体现出一定的画质优势,画面整体的锐度表现也比较平均。 接着小编使用非测试样张进行对比,从对比情况看,新款EF 50mm F1.8 STM的边缘情况已经与老款无异。而在发色方面由于采用了相同的手动白平衡,所以老款在色彩方面与老款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小编在拍摄时均使用了手动对焦模式,新款的EF 50mm F1.8 STM加入了全新的STM马达驱动技术。虽然此技术听着似乎不如加入USM超声波对焦马达那么响亮,但实际上两个都处于镜头对焦技术的较高水平之上。 具体来看,它具备了静音对焦马达的驱动系统以及电子控制对焦环,另外即便是在手动对焦模式下,也可以实现更准确顺畅的对焦。如果从这两个小小的卖点来看,可以说STM镜头可能是为了拍摄视频而做出了一些优化,因为小编拍摄的样张当中有不少使用了实时取景进行精确对焦。相比之下EF 50mm f/1.8 II配备的则是很传统的DC传统直流马达,不论是速度、效率还是精度,都不及STM马达技术,唯一让小编感到老款不错的地方就是EF 50mm F1.8 II可以在不通电的状态下使用手动对焦。 六、PConline评测室总结 镜头的核心竞争力是镜头的性能和表现,这点当然是毫无争议的,但镜头和其他产品一样,价格会影响着购买人群的区分。当年第一代推出50mm F1.8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器材,虽然是定位于入门级别,然而当时“高昂”的销售价格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更不用说当年具有战略意义的50mm F1.0L了。
而随之推出EF 50mm F1.8 II第一次将定焦头拉到千元以下,这历史意义可是非同小可,从此性价比一词就和50mm发生了联系,自此50mm成为了入门摄影爱好者的三支镜头之一,随后APS-C画幅单反相机的逐步普及,50mm定焦镜头更和18-55mm、55-210mm变焦镜头被入门玩家共同戏称为入门“穷人三宝”,而“三宝”中最有分量的就是老款的EF 50mm F1.8 II定焦镜头。
“三宝”之一的EF 50mm F1.8 II之所以成为其中一员很大程度是因为它自身的材质设计,光面塑料让用户感觉捧在手中就像是一个玩具。新款EF 50mm F1.8 STM就从最直观的外表材质开始改变,磨砂质感的外皮握持起来也不会有松松垮垮的感受。同时EF 50mm F1.8 II在其他两宝当中数码程度非常低,甚至连外观也是上个世纪的设计特点除了佳能稍微有优势以外搭配APS-C画幅机身感觉就像用着两个系统的器材,特别是实时取景的时候,对焦声音简直就是想把镜头解体的心都有了。
而新一代的EF 50mm F1.8 STM其中的大改进就是马达的更换,改成更“顺滑”的STM步进式马达使得镜头的对焦操作更加流畅,相比之下精度也会有保障。另外金属卡口以及的加入除了增加耐用程度以外还让这支镜头的配置等级上升了一个级别,即便在一般使用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最后也不得不提在镜片结构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缩短了对焦距离,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解了“小痰盂”用户多年来的心结,近摄性能得到实质性的升级或许在不少用户心中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自动对焦的程度高的前提下,其实采用哪一种马达对焦效率差别不会太大,反而缩短最近对焦距离是更加直接有效。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并非所有的提升都具有实质性意义,作为一款定位在入门用户的定焦镜头,再次升级也不能“以下犯上”,毕竟以上配置的镜头至今都没有做出升级,f/1.8版本的升级其实更多在于试探性升级,因此整体来说升级点其实可以说是“不到点”的:首先就是镜片的使用情况,从上面的评测结果和官方数据显示,新款的EF 50mm F1.8 STM只有在镜头镀膜上做出修改,尽管最近呢对焦距离有明显提升,然而镜头依旧没有使用如ED镜片、非球面镜片这类可以实实在在改善画质的手段,前文谈到的二线性等现象都是因为没有特殊镜片的加入而维持原状;另外一个缺陷或许是小编个人觉得的,然而对于街拍爱好者来说,自第二代开始就取消了内置对焦距离窗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对于需要抓拍盲拍的时候,对焦距离成为了最难估计的参数之一,无论是二代还是三代的小痰盂都没有配备与对焦距离有关的设计,哪怕只是在镜头上的刻度!所以在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其实佳能对这款升级之作其实是处于一种“出工不出力”的态度。 直到小编截稿之前,佳能在官方网站给出了最新机型5DS的推荐配镜列表,列表当中自然是佳能认为能够满足5060万像素输出的镜头,不过仔细查看,发现了在标准定焦镜头的列表当中,几乎佳能所有的标头规格都有在列,唯独有些意外的是,最新推出的EF 50mm f/1.8 STM镜头没有在列,而是列出了上一代的小痰盂EF 50mm f/1.8 II,难道说新一代的镜头在佳能眼中还不及老款?这非常让小编和各位深思,虽然在电气性能(对焦机制、数据传递)等方面EF 50mm F1.8 STM必然是在老款之上,而且镜头的前组镀膜经过全新的设计想必成像素质不会低于EF 50mm F1.8 II。
当然也有可能是官方网站犯下的小错误,但要是不是错误而且确确实实的呢?这个问题可能要留到佳能自行解决了,毕竟采用两千万像素级别的EOS 6D在细节还原方面肯定会比5DS这类五千万像素级别的机器产生一定的距离,采用EOS 6D进行测试也是考虑到大众使用的普及程度,相信两支镜头在五千万像素级别机器上会有更完美的表现, EF 50mm F1.8 STM或许能继续称霸入门定焦到下一个二十五年。
|
正在阅读:25年后大换血?佳能新旧50 F1.8镜头PK25年后大换血?佳能新旧50 F1.8镜头PK
2015-07-09 00:15
出处:PConline原创
责任编辑:liting4
网友评论
登录|QQ微博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分享你的看法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