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旧两款50mm镜头性能对比测试 外观的对比总是非常让人兴奋的,因为“颜值”提升后的一代更加耐看,会俘获更多的新用户加入其中。由于光学设计采用非常相似的设计,因此新50mm f/1.8 STM镜头的主要光学参数和上代产品非常接近。新镜头的亮点在于其最近对焦距离的提升,新镜头最近可以达到0.35m的对焦距离,可以很好地满足近摄需要。光圈叶片数的增加带来了很好的镜头焦外效果,而STM马达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新镜头的对焦精度以及对焦安静度。因此,作为一款入门级定焦,新镜头还是颇有看点的。 1、锐度对比测试 毫无疑问,这两款镜头光靠外观的吸引并不足以让买家接受,新款的升级更多的是在内在而非表面。老款之所以能够纵横驰骋入门市场25年当然也有着它的道理。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镜头的分辨率表现。新镜头采用了和前代近似的5组6片结构设计,新镜头在分辨率表现方面又会如何还是颇为让人关注的。这里的测试中我们搭载佳能EOS 6D来进行测试,来更好地看看镜头中心和边缘的画质表现。在锐度测试当中我们将分为两部分即中央及边缘部分,相信大家会对此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截图区域如上图色框范围所示(均为中心部分)
锐度对比测试(中心部分) | 光圈 | 佳能 EF 50mm F1.8II | 佳能 EF 50mm F1.8 STM | F1.8 |  |  | F2.0 |  |  | F2.8 |  |  |
镜头的最佳成像位置往往位于镜头中心附近。所以一开始我们先来看到中央画质的比较,从右边的EF 50mm f/1.8 STM先看起,这样的表现很难相信它会一支人民币不到800元的定焦镜头,在全开f/1.8光圈的中央画质意料当中的软,但是合焦时还是能有着不错的分辨率。 锐度对比测试(中心部分) | 光圈 | 佳能 EF 50mm F1.8II | 佳能 EF 50mm F1.8 STM | F4.0 |  |  | F5.6 |  |  | F8.0 |  |  |
但光圈缩到f/2.8之后的画质就非常锐利,最佳光圈出现在f/8.0-11.0之间,当光圈来到最小的f/22的时候画质虽然有些微下降,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当然这不完全是镜头的缘故,如果配合更高像素如5DSR这样的机型小光圈下的画质下降将是更加明显。 锐度对比测试(中心部分) | 光圈 | 佳能 EF 50mm F1.8II | 佳能 EF 50mm F1.8 STM | F11 |  |  | F16 |  |  | F22 |  |  |
接着看回左侧的EF 50mm f/1.8 II,全开光圈f/1.8的画质其实并不如50mm f/1.8 STM,当光圈缩到f/4.0以后画质基本持平,而最佳光圈同样落在f/8.0左右,最后看到f/22的锐利度也略逊EF 50mm f/1.8 STM。总体来说,中央部分画质的锐度有少量提升,f/4.0左右的锐度有一定提高。  截图区域如上图色框范围所示(均为边缘位置)
锐度对比测试(边缘部分) | 光圈 | 佳能 EF 50mm F1.8II | 佳能 EF 50mm F1.8 STM | F1.8 |  |  | F2.0 |  |  | F2.8 |  |  |
边缘画质方面则能看出两款的真正差异,然而其画质表现的曲线走向基本和中心画质保持一致。由于光圈跨度较大,小编也专门拍摄了远景以便看到大光圈下的边缘解像力表现。在f/2.8之前两款镜头边缘明显偏肉的问题还是意料中事,毕竟这两款都是定位在入门级别的镜头。 锐度对比测试(边缘部分) | 光圈 | 佳能 EF 50mm F1.8II | 佳能 EF 50mm F1.8 STM | F4 |  |  | F5.6 |  |  | F8.0 |  |  |
当光圈继续缩小到f/2.8以后边缘部分进入画质提升阶段。边缘的较高画质基本可以保持到f/8.0或f/11,这个区间,这对于使用小光圈拍摄或者是特殊构图拍摄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的。 锐度对比测试(边缘部分) | 光圈 | 佳能 EF 50mm F1.8II | 佳能 EF 50mm F1.8 STM | F11 |  |  | F16 |  |  | F22 |  |  |
在f/11以后的光圈开始出现差异,f/16时边缘画质EF 50mm F1.8 STM明显占优,对于慢门拍摄风景类的静态照片时会有着更大的优势。总体而言,对于一枚入门级大光圈定焦镜而言,新款仍然保持了足够高的素质,在同级产品中可谓是分辨率表现较为出众的一款,然而遗憾的是大光圈区间(f/1.8-2.8)的画质并没有根本提升,这也是作为入门定位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