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 +1 (0) +1 (0) +1
收藏成功查看收藏>>

正在阅读:全民皆摄!数码相机进化历程十二年回眸全民皆摄!数码相机进化历程十二年回眸

2009-04-01 06:36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一锅夹生的馒头 责任编辑:liangjiaxian

越“轻薄”越精彩

  江湖没有独角戏,的确,数码相机江湖是众多影像诸侯共同参与其间的开放型市场,而绝非是佳能和索尼的“一言堂”。在双骄势力之后,尼康、柯达、富士、理光、三星、适马、奥林巴斯等厂商也各尽所能紧随不舍,大家的踊跃参与在本质上虽是源于对商业利益的挟取,但在客观上,这也极大地促成了小型DC消费市场的满园春色。

全民皆色!数码相机进化历程十二年回眸
卡西欧EX-S2

  史蒂文·赛尚先生因自己的天才发明而赢得了“数码相机之父”的不朽荣誉,不过,他在柯达实验室里设计完成的那部开创了影像D时代的数码相机在体积方面却过于笨重了。由于其体积几乎与一台烤面包机同等,因此,这部数码相机也被调侃为“赛尚的面包机”。在更深层面上,数码相机要想从实验室走入普通家庭,并最终赢得全面推广普及的机会,仅仅在提高解晰能力和降低身价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有效缩减其体积,并最终做到随携随拍,这也是一项必须要扎实完成的关键工作。

  摄影圈内的多数影友认为,是索尼开创了便携DC产品的小巧轻薄之风,并将其T系列机型视为卡片DC的创始者。而在事实上,卡西欧(Casio)公司设计师的“轻薄”意识要更早于索尼。在2002年8月29日推出的200万有效像素的卡西欧EX-S2身上,已经实现了11.3mm的机身壳体厚度和88克的体重。而备受追捧的索尼DSC T1,却是在一年多之后2003年10月21日才正式驾临的,其机身厚度为21mm,最薄处为17.3mm,体重155克。

全民皆色!数码相机进化历程十二年回眸
索尼T1

  当然,索尼T1的综合技术实力是卡西欧EX-S2无法比拟的,T1不仅将像素数值一举提升到了510万有效像素,他还装配上了由卡尔蔡司(Carl Zeiss)制造的Vario-Tessar结构 3倍率光学变焦镜头,这种超小型潜望镜式光学镜头不仅含载着11片8组的复杂片组构成,而且还包括了1片精良的微型非球面镜片。无论在综合实力还是在工艺品质方面,T1均诠释了“轻薄”族群的最新内涵,同时,一页越“轻薄”越精彩的影像D时代新篇章也被开启。

  由DSC T1起始,索尼又再接再厉先后推出了T11、T3、T33、T5、T9、T30等卡片DC产品,在刚刚落幕的PMA2009展台上,我们又见到了T系列的最新成员T90和T900。与以往的同系机型相比,T90和T900的主要新意就是融入了720p规格的高清视频摄录机制,这对姊妹机的主要区别在于,T90配用的是3.0英寸23万像素细节辨晰率的触摸式LCD屏幕,而T900所用的是92万像素级别的触摸式Xtra Fine液晶屏,他们的画质精度均达到了1210万像素。目前看来,索尼T系列卡片DC行列最“轻薄”记录的保持者是T7,他是2005年3月9日发布的,其壳体最薄处仅为9.8mm。

全民皆色!数码相机进化历程十二年回眸
索尼F707

向“怪兽”族群致敬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是卡片类“轻薄”一族DC的拥趸者,那些真正重视专业驾驭感受和实际影像输出品质的客户,却选择了处在便携数码相机产品高端环节的“怪兽”样式的DC族群。索尼于2001年8月推出的DSC-F707是便携类DC市场区域最早的高阶“怪兽”产品,他拥有全手动操控机制和出自卡尔蔡司原厂的5倍率变焦镜头,并装配了较大面积的2/3英寸规格Super HAD CCD影像传感器,其画质精度为502万有效像素。圈内色友们之所以将F707称为“怪兽”,主要是因为他粗大的镜头腔体与机身之间采用了同轴设计,并借此实现了多角度旋转,这无疑为用户带来了取景构图和操控驾驭方面的乐趣及全新感受。

全民皆色!数码相机进化历程十二年回眸
索尼F828

  随后,在2002年9月2日通过有限的技术完善后,索尼又将F707升级成了更显成熟的F717。于2003年12月12日出场的DSC-F828是F717的后续产品,他采用了更受影友欢迎的纯黑颜色镁合金材质壳体,握持感受和操控设计均实现了更上一层楼。此前的F707和F717采用的是更轻量化的铝合金材质原色壳体,虽然显得时尚华贵,但多数影友却认为其外饰感受不够专业,而且铝合金的硬度及手感亦显然不及镁合金材质。

  在F828身上具有三个标志性的技术亮点:首先,他配用了28-200mm焦程范围的卡尔蔡司Vario-Sonnar T*顶级光学镜头,并且还实现了惊人的f/2.0-2.8级别超大通光孔径;其次,这部产品被首次植入了810万有效像素级别的4色位(RGBE) Super HAD (Hole-Accumulation Diode) CCD传感器,其色彩还原的精准度和纯澈度都达到了专业标准,A/D转换能力也高达14位,像素个体之间的间距仅为2.7?m;再者,全新的实时同步影像处理引擎(Real Imaging Processor)不仅显著降低了运转功耗,而且还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快门时滞,提升了开机响应效率。

全民皆色!数码相机进化历程十二年回眸
索尼R1

  即使用时下最新的技术标准来衡量,这款DSC-F828也绝无落伍之感,不过在其之后,索尼还是继续出笼了一只更具杀伤力的终极“怪兽”Cyber- shot DSC-R1。R1是2005年9月8日横空出世的,他的驾临被视作为非单反DC产品领域的一次创举。他采用的是1030万有效像素级别的CMOS传感器,这在画质解晰指标和数字影像传感介质类型方面均颇受注目。需要重点提及的是,R1所配的这块CMOS器件的物理尺寸竟然达到了21.5x14.4mm,因此R1内含的完全就是一颗原本应属于数码单反机型的“心脏”。在光学镜头方面,其标配的24-120mm卡尔蔡司Vario-Sonnar T*镜头,在广角视野的扩展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平心而论,在对柯美(KONICA–MINOLTA)的并购案完成之前,索尼始终处在对单镜头反光式DC机型区域突破无望的境地中。因此,索尼剑走偏锋打造并连续出笼了一只只“怪兽”机型,这般行事并不难理解。不过客观上,此类“怪兽”产品也一定程度地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毕竟当时的数码单反机型及配套光学资源仍受到价格壁垒的禁锢,不少影友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还难以顺利跨进单反之门。于是,这些画质不俗而又无需继续追加镜头消费投入的“怪兽”们,就成了一项合理而有魅的选择。

全民皆色!数码相机进化历程十二年回眸
柯美A2

  事实上,在索尼之外,佳能于2004年2月9日发布的PowerShot Pro 1,柯美在2004年2月13日推出的DiMAGE A2等产品。也均具有28-200mm高品质大焦比镜头,超便捷实时取景机制,一流的快门启降及开机响应效率,以全手动为基础的专业操控平台,以及镜头与机身一体化的桥式机型设计等“怪兽”机型的特征。由此看来,“怪兽”类型的DC产品并不是某个品牌或某系机型的单一奉献,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高阶紧凑型数码相机族群,他们的技术内涵绝不逊色于时下流行的那些入门级别数码单反。完全可以说,“怪兽”DC族群是数码相机整个进化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页壮美篇章,无论您是否亲手驾驭过这些“怪兽”,您都应当记住他们,并奉上一份诚挚的敬意。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网友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分享你的看法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为您推荐

摄影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
手机访问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