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像 > 影像首页 > 影像资讯> 正文

被小米Ultra掩埋的日本CP+,中国发布成为主流

Beep 编辑:肖航 发布于:2025-03-04 00:52 PConline原创

原价 81.49W,现在只需要 52.99W元!大家努努力,帮帮雷总,Su7 Ultra滞销了,大家众人抬火火焰高,助力雷总坐稳中国首富第一把交椅。所以,你买了嘛?蛤?你真买了?那你立赚 20w。相信大家在27号晚,已经被上述“文案”刷屏了,原来80W调侃富哥买的起,现在比预售便宜了一台Su7 Max,Ultra助力小米一时之间覆盖了大半个互联网。

同步发布的另外一件“致胜Ultra”,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哥”买得起的Ultra,这一次依旧还是没有涨价,起步12GB+256GB:6499元。但配置一如继往的“饱和式”输出,徕卡超纯光学四摄,它拥有徕卡光学专业四摄,影像代号 “夜神”,可实现 14mm - 400mm 全焦段覆盖,最远 28 倍无损变焦,具体参数为 14mm f/2.2 超广、23mm 一英寸 f/1.63 主摄、70mm f/1.8 支持浮动对焦、100mm 200MP f/2.6 长焦(最高支持 200mm/400mm 变焦)。

此外,如果大家看到了移除手机背板的小米15Untra,也一定会和我一样,被方正克制的背板模组而震惊,除了电池,就只能看到那几颗冰冷的镜头模组在冷漠的注视着你。说的就是你,被热搜简单遗忘的2025日本CP+(Camera & Photo Imaging Show).

北京时间2025年3月2日下午6时,备受影像行业瞩目的日系厂商“主场展会”CP+正式落下帷幕。这场展会依旧在经典的“太平洋横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吸引了众多传统影像大厂以及各影像品类的头部品牌参展,涵盖镜头、相机、显示器等影像相关企业。从专业摄影设备到存储解决方案,从光学技术的突破到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当然,它并不像雷总的发布会那么深入人心,那么贴近大家的日常生活,但它依然揭示了影像行业技术迭代的加速度,且预告了影像行业在智能化、专业化与个性化交织下的新趋势。当然,对于参展的大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新品限时体验”。

本期PConline 陪大家云看展的同时,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行业观察,如果你也觉得真相如此,请不要吝啬评判和赞誉。

空间视频会是影像行业的突破增长点嘛?

从A馆大门进去,最晃眼的灯牌一定是,canna 佳能的灯牌,回顾上一年佳能拿下了cp+的特别优待,所有与会参展人员都会收到官方提供的佳能挂牌包装,今年则显得低调许多,对比上半年其他竞品厂商,且对比上一年的实际发布频率同样有所下降。但,新品相机PowerShot V1一定值得说道说道,它的产品定位非常精准,采用一枚“两倍手机一英寸大小”的2230万像素1.4英寸CMOS影像传感器,搭配了一枚等效16-50mm F2.8-4.5变焦镜头,可以以5.7K超采样高清视频,同时也可以拍摄4k60帧短片,内置高/中/低三档散热风扇,还有好用的C-Log3专业色彩科学,等等功能让多方媒体直呼佳能再一次“牙膏挤爆了,这一次给的太多”。 或许将正式取代佳能G7X系列相机,成为入门volg市场最受追捧的机型。

佳能展位划分多个体验区,覆盖佳能全线产品,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佳能Cinema EOS系列电影机,以及全套佳能电影头。专为运动摄影准备的篮球运动区,以及“3D VR空间影像体验区”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使用佳能鱼眼镜头拍摄的沉浸式空间影像“绅士运动-击剑”,此外,佳能还推出了多款支持空间视频拍摄的镜头,例如RF-S7.8mm F4 STM DUAL,这些镜头进一步降低了3D VR摄影的门槛,为空间视频内容生态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虚拟现实技术已从科幻想象蜕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工具,其发展浪潮正在重塑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2025年,全球预计VR头显市场规模将达到223亿美元,消费级设备出货量突破960万台,同比增长8.8%。以Apple Vision Pro为代表的高端设备不断驱动市场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空间视频技术的崛起为内容生态注入新动能,并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VR视频创作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那么空间视频会是影像行业的增长突破点嘛?答案是一定的,在上一年,苹果公司陆续推出多部由专业电影团队拍摄的“空间视频”。但,目前仅在Vision Pro上观看,这是专为它制作的电影,尽管空间视频的创作门槛已经大幅降低,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苹果已搭建日均百万级播放量的Vision Pro内容平台,但专业内容供给量仅占需求量的17%。这种供需失衡恰恰蕴含着巨大机遇。第三方数据显示,全球VR影像内容市场正在以惊人的复合增长率扩张,到2027年市场规模或将突破300亿美元。

艺术般执着的追求,能带来什么?

作为不可以忽视的镜头制作大厂,适马镜头长久以来被多数消费者戏称为“妖头”,而在本次 2025CP+展会开幕前夕,适马全球一次性发布了两款“超量镜头”,分别是将价格打下来是300-600mm F4 DG OS重达 4KG的远摄变焦巨炮、将APS-C画幅镜头进一步扩展至“天涯”的18.8倍的16-300mm F3.5-6.7 DC OS大变焦旅行镜头、一体化CNC切割工艺全铝机身的BF全画幅相机。

单独看一件产品,或许你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无非就是有“长短板的工具”,但,当它们集中出现在一家公司时,很难想象管理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是怎么样的一个精神状态。适马的多数产品在它们各自的领域,都以最直接的“内在表达”给你最纯粹的使用体验,当然,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其他友商的产品那么均衡,虽然短板决定下限,但长板却能在关键时刻给你舒心的快乐体验。

仅以适马最新的全画幅机身BF为例,在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SIGMA BF”,相信能非常轻松的看到“美丽废物”的形容词前缀,好看却不好用,是大家对它的第一直观印象。但,消费品市场需要“BF”这种费力不讨好大众的产品,现代工业品不应该是横穿贯通的“唯一”, 统相机厂商多通过堆砌功能吸引用户,而适马BF选择“做少但做精”。这恰如绘画中的留白技法——通过剔除冗余,让核心价值(如画质、便携性)得以凸显。 而在2025CP+的展会现场,可以随处可见“BF让我重新找回了第一次拿起相机时的兴奋感”。

极致光学,最后的拼图

开年不过寥寥数日,昔年“日本光学”尼康陆续发布三件不同方向的重量级产品,其中包含,“尼康首款为优化视频拍摄开发的全画幅电动变焦镜头-尼克尔 Z 28-135mm f/4 PZ、尼康F1.2 军团新晋大将-尼克尔 Z 35mm f/1.2 S、以及联合子公司RED开发的焕新升级金色卡口V-RAPTOR [X] Z和KOMODO-X Z。而本次展会一大核心秀场便是它们,尼康2025新品在极短的时间里,陆续与大家见面,相信已是急不可耐的要昭告尼康用户,它们已经完成了从光学性能到影视工业的生态闭环。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金色版本的RED电影机V-RAPTOR [X] Z和KOMODO-X Z已经完整适配尼康尼克尔Z系列所有镜头,且全系镜头支持自动对焦,而在RED释出的相关样片中,还描述了z卡口RED电影机自动对焦性能远胜 此前RF卡口RED电影机。当然,我们也在线下浅浅上手试玩体验了一下KOMODO-X Z搭载尼克尔 Z 85mm f/1.2 S直拍测试体验,重量还是比较顶的。当然,最让尼康用户心水的一定是RED开发的“REDCINE-X PRO”转换软件,现已支持将尼康N-RAW源数据转码为RED电影色彩科学系统的IPP2色彩工作流,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将尼康的4500万像素采样数据,无损映射至RED的16-Bit色彩科学,使单机素材即可匹配《奥本海默》级别的后期调色标准。

重新回看近几年,步入微单Z时代的尼康,历经数次消费者质疑,当其他厂商仍在参数竞赛中内卷时,尼康已集齐完整拼图搭建起影像工业全流程生态圈。从此没有“拍照旗舰”与“视频专精”的割裂,只有未被释放的创作可能。正如CP+展台上那台金色Komodo-X闪烁的指示灯,它不仅是机器在运转,更是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呼吸韵律。尼康正不断以它们擅长的“听取用户的意见”不断刷新消费者的“爱慕上限”。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聊一聊中国影像厂商,从实际的产品更新情况来看,中国镜头厂商以“差异化创新”撕开市场缺口。唯卓仕推出全球首款4000元级F1.2自动头(AF35mm F1.2 LAB),凭借AI追焦算法与多层镀膜技术,实现日系万元镜头的超80%的使用体验;老蛙则深耕专业领域,发布中画幅微距移轴镜头(FFII TS 100mm F2.8),将建筑摄影的精度提升至0.01mm级。国产镜头正从“参数复刻”转向核心技术突破:唯卓仕的VCM音圈马达对焦速度媲美索尼XD线性马达,老蛙的双浮动镜组设计攻克了微距边缘画质衰减难题。这些创新虽未动摇日系“大三元”统治地位,但已在中端市场形成局部优势。

抛开半导体技术的后发局限性,日系厂商嗨通过技术闭环、优势合作构筑“护城河”。L卡口联盟就是“非影像闭环大厂抱团发光,最显眼的例子”,佳能空间视频生态已整合超20家影视公司。反观国产厂商,唯卓仕LAB系列虽性价比惊人,却受制于逆向工程适配——需为不同卡口单独研发驱动协议,导致研发成本增加30%。在核心技术层面,日系仍掌握话语权:索尼凭借CMOS-镜头协同优化,使眼控对焦精度领先国产2代技术以上;尼康纳米结晶镀膜的逆光表现,比国产镀膜鬼影控制强47%。这些差距非单纯堆料可弥补,需长期光学积累与产业链整合。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手机影像的技术平权。小米15Ultra在本期内容撰稿之时,又整了一个全新的大活,仅依靠无线充电背板即可为单独的“专业M43镜头供电”,且通过触点实现数据传输,将镜头外挂至手机,或将直接影响“M43相机系统”。这将直接冲击国产镜头赖以生存的入门级市场,在面对手机影像的“技术平权”与日系光学的“生态壁垒”的同时,中国光学仍需在核心专利(如非球面镜模压技术)、高端制造(如电影镜头组装配调)和标准制定(如自主卡口协议)等领域持续突破。未来五年,能否从“替代者”进化为“定义者”,将决定国产镜头在全球影像版图中的最终位置。当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大家还是对国产厂商持积极态度。

Beep
评论 点赞0 +1 收藏+1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推荐 手机 笔记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业 出行 未来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