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巧妙地“吃老本” 从E-P1惊艳登场那一刻起他便被打上了“复古”的标签,更延伸一步讲,如今复古之风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无论是佳能G10那样的桥式便携DC,还是最新鲜的DSLR机型宾得K-7,总之时下凡是上点档次的数码相机多多少少都在有意无意地向“复古”二字靠拢。 此番,奥林巴斯所赋予E-P1的复古气息是围绕其PEN半幅系列相机铺展开来的,且不说PEN系列机型拥有着长达50年的问世资历,单是其在全球范围累计达1700万台的销量就绝对令人诚服仰止了。英文“PEN”一词的原意为钢笔,而问世于18世纪的钢笔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的书写习惯,不仅使西方人摆脱了翎羽蘸墨汁的不便,也令我们的祖先最终告别了竹杆狼毫的泼墨时代。  奥林巴斯首款半幅照相机OLYMPUS-PEN
在1959年10月,奥林巴斯将其首款半幅照相机命名为“Olympus-PEN”,此般意味很明显,就是要给予民众以摄猎光影的更佳便捷性及可靠性,从而自根本上推动摄影艺术的普及化。PEN系列相机使用的是普通135规格银盐胶卷,但却可以拍摄72格瞬间影像,这便赢得了明显降低日常摄影成本的头彩。接下来,自原型机PEN而始,其后又延续推出了光圈联动测光版的PEN EE(1961年),搭载有程序式快门的PEN EES(1962年),世界上第一部单反式半幅相机PEN F(1963年),具有电动上卷倒卷功能的PEN EM(1965年),以及首次尝试TTL数字式曝光控制系统的PEN FT(1966年)等。  奥林巴斯PEN EM
毫无疑问,声名显赫的PEN系列产品是奥林巴斯光学影像事业的最精彩华章之一,而将影像D时代的E-P1与PEN族群有意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对时下复古潮流的迎合,在骨子里更是O记进行的又一次巧妙地“吃老本”。不过说实话,E-P1也只是能做到仿其同门先辈之形而已,你能重拾旧壳体,做到三分像,但在皮囊外壳之下的差异却是源于本质的!PEN产品系列一共持续发展出了16款旁轴和3款单反类半幅相机,另有19支精良的D.ZUIKO配套光学镜头,而以米谷美久先生为代表的天才设计师队伍更是借此将奥林巴斯的影像事业推入至佳境。 不过,毕竟PEN族群的辉煌已属于过去时,而此刻O记E-P1也不仅仅是要仿先辈之形,冒经典之名那么简单。如50年前的Olympus-PEN那样,拒绝循规蹈矩,重新用创意用新意磨砺出锋芒,并希望E-P1能续写先辈产品的风光成就及销量神话,这些才是奥林巴斯寄托在E-P1身上的更重要望。 卡片之薄加单反之用 松下DMC-G1入市至今还未满一年,不过萦绕在其身侧的喝彩却已然消退无踪了,至于其后的DMC-GH1就更是被指责为“G1加入高清视频噱头后的无聊翻版之作”。同以Micro 4/3系统标准为技术根基,而松下所践行的“准单反”思路显然已经碰壁了,由此,O记E-P1所铺展的复古旁轴思维是否能取得成功就更加引人注目起来。其实G1/GH1的业绩不佳几乎早已是命中注定的,想想看,你们“哥俩”骨子里本就不是单反,却硬要打上个“准单反”的标签去与真单反碰撞,人家正宗的DSLR已经足够成熟足够强势了,哪里还有你的立足之地呢?  奥林巴斯E-P1
虽然G1/GH1的失利是由于身价虚高、光学资源不足、以及品牌话语权无力等诸多因由综合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机型定位模糊且未能合理规避DSLR产品的打压,这才是“准单反”深陷窘境的最根本原因。Micro 4/3系统所涉机型只有在小巧便携方面做文章,才有可能彰显长项,并在DSLR卧榻之旁谋得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入门级别的次幅面单反机型也正在小巧便携方面做出尝试,如宾得K-m和奥林巴斯自家的E-420等机型都在这方面颇有建树,因此采取盒式壳体设计的E-P1只有做得更紧凑、更轻量才行。 在相关的推介活动中,奥林巴斯官方使用了“卡片之薄+单反之用=革命性的E-P1”这样的推介语,很显然O记此番既紧扣住了产品性能特质的要点,也抓住了潜在消费群体的兴趣点。E-P1体积为120.5×70×35mm,机身净重335克,这与有“全球最小巧单反”之誉的宾得K-m那122.5×91.5×67.5mm的三维尺寸及525克的体重相比,显然是尽展其便携优势的。而E-P1所配载的是与同门单反机型E-620别无二致的,1230万有效像素级别17.3×13mm规格的高速Live MOS传感器,因此其结像及最终影像输出品质能达到与中低级别DSLR机型同级的标准,这也在情理之中。  通过转接环使用标准4/3镜头的E-P1 虽然,适马DP1/DP2等机型采用的也是单反机型专用高品质次幅面规格影像传感器,但此时O记E-P1又可借助其光学镜头自由兼容互换的长项,来打压DP1/DP2了。不过说实话,现阶段为E-P1量身订做的Micro 4/3系统专用光学资源仍不够充沛,将O记和松下的Micro 4/3镜头整合在一起也才区区6支而已。而庞大的标准4/3系统“炮群”虽然可以通过转接环实现基本兼容通用,但同时却面临着部分镜头长焦区段驱动扭矩不足、握持手感“头重脚轻”、以及独立的外挂式光学取景目镜视野兼容受限等诸般现实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DSLR市场如今的勃勃旺市是由一线单反大佬们苦心经营多年,并不辍充实步步革新才营造出的大好局面,而奥林巴斯E-P1若想颠覆摄影圈传续至今的单反情结,就只能说是痴人梦语了。不过O记还算清醒,其“只为生存,不求颠覆”的踏实语调是务实可行的,毕竟上有DSLR压顶,其后又有DP1/DP2等实力派机型虎视紧随,你不务实点也不行。 结语 E-P1的问世,无疑为奥林巴斯在D时代的影像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不过E-P1与其代言的Micro 4/3系统标准还只能是O记E系列DSLR阵容的辅助与补充,而这也是业界将E-P1认定为“次单反”产品的一个因由。奥林巴斯并不会因为E-P1的存在而轻易转移本门的研发及推介重心,单反之争仍是数码影像江湖的利益重点及业界焦点,甚至说,全画幅DSLR产品的平民化普及之路才是未来阶段的主流走向,而O记E-P1若想重新续写往昔PEN系列半幅机型的神话也无可能。  M.ZUIKO DIGITAL 14-42mm f3.5-5.6 ED标准变焦镜头
另一个受到关注的便是价格问题了,E-P1会在7月中旬正式上柜销售,现有的讯息显示其机身售价会保持在5100元的价格层面,匹配原厂M.ZUIKO DIGITAL 17mm f2.8饼干镜头的整机报价会为6170元,而同M.ZUIKO DIGITAL 14-42mm f3.5-5.6 ED标准变焦镜头以套机形式出售时将卖到5600元左右。  奥林巴斯E-P1双套头
顺便提及一下,以上两支镜头均为M(Micro Four Thirds)系列光学产品,这是O记根据Micro 4/3系统标准机型的需要而最新设计的。说的更直白一点,这两支M.ZUIKO DIGITAL镜头更符合E-P1这样旁轴样式DC机型光线直接介入方式的直通结构光路设计需要,由此,亦更具备片组结构的合理性及最佳的契合兼容效果。 毕竟,时代已经变了,如果明天E-P1因为受到了一点点追捧就妄自尊大而摈弃了“只为生存,不求颠覆”的立市理念的话,那么他就注定会重蹈G1/GH1的覆辙,而成为一场昙花一现的“行为艺术”。好在一切才刚刚开始,厚道点吧,这才是立市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