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PMA2009会展上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松下Lumix DMC-GH1虽然在表层上仅是进一步完善了其“兄长” Lumix DMC-G1现有的综合实力架构,但更深入地看,他却预示着在单反类数码机型与家用便携DC产品之外,又一股新生代数码相机势力的崛起。
然而,在强势诸侯林立,且传统袭承观念浓重的影像产品市场上。任何一次以新思路为契机,以别开天地另创一家为目的的新品推广普及行动,都未免会经历源自消费群体的疑虑与矜持,甚至,还要承接来自摄影圈内“保皇派”和市场争锋对手的瓢泼般的“口水的洗礼”。但无论如何,此刻DMC-GH1还是落落大方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由此,掌声也好“口水”也罢已经无所谓了,我们还是扔掉任何一副有色眼镜,用真诚而职业化的目光为这个数码影像业界的新宠儿把把脉吧。 全幅浪潮下的逆流而动 在2008子鼠之年的下半年,影像产品业界已经达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性观点,这就是在2009乙丑牛年,以传统135银盐底片尺寸为标准的全画幅规格数码单反机型将大行其道。更通俗地讲,也就是在2009之年,全画幅单反产品会牛年见牛市,全面进入井喷式普及阶段。即便在PMA2009会展期间,全画幅数码单反台面上并无新机现身,甚至,连次幅面单反机型区间也仅有入门阶层的奥林巴斯E-620硬充着门面。但是,业界的主流观点却仍旧坚持认为,在2009下半年,备受期待的全幅浪潮终会汹涌而起。 虽然眼前的现实是,全球化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会在2009之年更深入地影响到数码影像产品市场的消费规模及新品更迭节奏,但是,全画幅单反势力的普及却依然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的现实。在细节层面,推动全画幅单反机型普及之势的动力源泉,自然就是其超高像素数值、真正专业级别的影像输出表现、身价方面较迅速的合理化、以及时尚化数字高清视频摄录机制的融入等。而这其中,超高像素数值则是建立在影像传感器件尺寸基础上的一项先天性能优势,而这,也正是令APS次幅面单反产品和4/3系统规格单反机型只能甘拜下风的最重要现实因由所在。
在2008年9月12日松下发布首部Micro 4/3(微4/3)系统机型DMC-G1时,消费市场给予他的是更多的好奇心,而真正愿意慷慨解囊想去尽早“吃螃蟹”者却是鲜有的。事实上,在当时松下G1还面临着机型概念不清,市场指向模糊,以及光学镜头及综合附件资源亏缺等诸多不利状况。虽然在专用接环支持下,G1可以搭载上奥林巴斯和松下品牌下标准4/3系统规格的大部分“长枪短炮”,但使用过程中您会发现,能做到无碍兼容并顺利实现自动对焦驱动的镜头却寥寥可数。 而2009年3月4日,驾临于PMA2009展台上的松下DMC-GH1的处境显然已经改善了不少,在他身上除了显现出更多的成熟元素及务实风范外,其身侧更是得到了两支量身而造的实力派光学镜头的合理陪衬。并不是说,初步缓解了配套光学资源的困窘,Micro 4/3系统就拥有了一帆风顺迅速介入高阶影像消费市场的底气。但在本质上,光学镜头更换能力却是G1和GH1最对Micro 4/3“兄弟”立市推广的最根本卖点之一,因此有了Micro 4/3系统专用光学产品的和谐扶助,他们才算是羽翼渐丰起来。无论怎样,虽然按照Micro 4/3系统标准打造的G1和GH1明显在有意规避着全画幅单反势力的锋芒。但现实中,松下却正在逆流而动,在汹涌已至的全幅浪潮下,一股新生代数码相机势力业已悄然成军。
别开天地另立一家的理由 人所共知的是,标准型4/3系统的创始者是奥林巴斯,自2003年3月3日在PMA2003会展上推出E-1至今,O记挺举着4/3系统的旗帜已经6年了。而松下则算是奥林巴斯最铁杆的盟友,他是在O记之外唯一严格按照4/3系统规格标准推出过数码单反实体机型的厂商,2006年2月26日发布的DMC-L1和2007年8月31日推出的DMC-L10,便是松下对4/3系统单反事业的有力奉献。 然而,在进入2008年后,单反类数码机型全面陷入到了高像素流行趋势中。而4/3系统由于受到数字影像传感器件物理尺寸狭小这一先天因素的束缚,在进一步提高像素数值方面,无可避免地遭遇了瓶颈。于是,扬长避短另辟新径,以便能真正发挥机型特质能力方面的紧凑感和便携性,同时亦有意规避像素之争带来的尴尬。可以说,以上就是Micro 4/3系统诞生的现实背景。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质上Micro 4/3系统完全是在标准4/3系统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二者采用的是相同面积的影像传感器件,Micro 4/3系统是通过缩短传感器平面到镜头卡口平面之间的距离(法兰距)而实现了机型体积的进一步缩减。
在探索Micro 4/3系统的意义及可行性方面,虽然松下先迈出一步推出了G1和GH1,但O记与松下在战略方向上还是保持着一致性及明显的默契。目前的讯息表明,在2009年夏季,奥林巴斯亦会按照Micro 4/3系统标准至少推出一款实体机型,其型号命名为M1(或M100)。这部O记Micro 4/3系统机型在外观样式及驾驭习惯上会贯穿旁轴式复古思路,这虽然明显有别于松下G1/GH1的准单反设计样式,但是O记与松下Micro 4/3系统产品的技术内核和光学兼容效果将别无二致。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奥林巴斯和松下在Micro 4/3系统新生代机型发布档期及外观样式上的差异,也是为了有效避免出现档期追尾或机型雷同而造成兄弟内争。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看到松下和O记推广Micro 4/3系统过程中的被动性,事实上,任何一种新思路与大胆尝试,都是建立在对商业利益积极挟取基础之上的。至少从现实情形上看,松下G1和GH1已经初步彰显出了以下五个特征:一是,与主流次幅面单反机型同级别的画质水平;二是,同单反产品相同的自由便捷的光学镜头更换能力;三是,良好的驾驭感受和更佳的便携性及轻量化特征;四是,便捷易用且更具实用价值的高清视频摄录机制;五是,给予了时尚消费阶层以全新的影像产品概念及张扬个性的机会。可以说,以上这诸多亮点,便可以被视作是Micro 4/3系统敢于别开天地另立一家的理由和底气所在。 在单反类数码机型与家用便携DC之间尚有一片较广泛的“空白”地带,这片“空白”体现在合理产品类型的用途适用能力和产品价格层次这两个方面,受影像产品市场传统习惯的影响,佳能G10、松下LX3、尼康P6000等高端桥式便携DC机型便是现阶段此般数码相机机型“空白”区域的填充者。不过,时下部分业界人士的观点已经有所变化。这便是,在他们看来,具有更广泛光学镜头兼容能力及更高画质标准的Micro 4/3系统新生代产品,也许才是用来填充数码单反与家用平价DC之间那片明显“空白”区域的最佳人选。
“G1 + AVCHD = GH1” 与Micro 4/3系统的开山之作松下G1相比,此番刚驾临的GH1在静态瞬间画面的拍摄能力方面并无实质意义上的提升,他仍旧保持着与G1相同的1210万有效像素的画质精度。GH1最炫亮的实力提升在于其全新高清视频摄录机制的融入,他不仅可以摄录1080/24p和720/60p AVCHD两种格式的动态视频短片,而且在摄录过程中还允许自由设定光圈通光指数和快门速度,并且能够完成同步自动对焦驱动。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突出GH1视频摄录机制的实用性及易用性,松下的设计师还为其设计了46KHz双声道机顶录音麦克风,和高灵敏度的杜比数字声音采集系统。当然,在从事更严肃题材的视频影像采集时,您也可以利用机顶热靴加载上更专业的外置式独立采音麦克风。 摄影圈内的一些“色友”用“G1 + AVCHD = GH1”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述GH1的问世背景,这虽然含有几分调侃的味道,但也不失贴切。甚至还有“色友”提议,还是将这款DMC-GH1直接更名为“DMC-G1 HD”吧,这样才显得更贴切,也更务实。
在更多的细节方面,松下GH1在其操控设计中明显突出了便捷的一键开启式专用录像按钮,而且还配置有144万像素视觉辨晰精度的EVF电子取景器,以及3.0英寸46万像素的多角度开合翻转式LCD液晶屏幕。可以说,GH1是迄今视频短片综合摄录能力最强,且视频摄录操控最便捷最智能化的数码相机之一,甚至说,在某种程度上他还进一步显示出了DC与DV未来阶段的二合一趋势。不过,负面影响也是有的,例如,过分智能化的视频拍摄驾驭设计亦会衰减用户个人的技术成分,由此松下GH1被指责为“家电相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此需要提醒您的是,松下Lumix G Vario 7-14mm f/4.0和Lumix G Vario HD 14-140mm f/4.0-5.8 ASPH.MEGA O.I.S.,是在PMA2009会展上与GH1相携现身的两支镜头。Micro 4/3系统与标准4/3系统机型的镜头焦距折损系数相同,均为2.0,因此这两支光学新丁的实际等效焦长,就分别为14-28mm和28-280mm了。虽然表面看来,他们在焦程范围上做到了默契衔接,但从片组结构、操控细节、以及适用特质能力方面看,这两支光学产品还是存在着不同。
简而言之,采用恒定通光孔径设计的Lumix G Vario 7-14mm f/4.0轻便而具有较好的弱光环境适应能力,在静态大场景画面摄猎时会更具优势,他亦可以作为人文纪实摄影题材时的常备挂机头。而10倍焦比的Lumix G Vario HD 14-140mm f/4.0-5.8 ASPH.MEGA O.I.S.,则有意突出了静音消声设计和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er)防抖机制,因此对于以高清视频摄录和“一镜走天涯”式行摄创作为主的影友而言,这支题材适用性极佳的大变焦镜头才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单从数字高清短片的摄录机制方面加以衡量的话,松下GH1已经超过了尼康D90和佳能“无敌兔”EOS 5D Mark II所及的水平。但是必须说明的是,D90和EOS 5D Mark II作为数码单反机型,他们的技术主项及用户指向仍定位于静态瞬间画面的捕捉方面,动态视频机制仅是他们所载的趣味性附属功能罢了。而松下GH1此番对动态视频摄录机制的强化及过分渲染,也是利弊兼有的,这未免给人以机型特质功能方面喧宾夺主的味道,至少在现阶段,那些高阶职业客户会认为GH1颇有点“不务正业”了。
剑走偏锋也是一场豪赌 在此有个小插曲是必须提及一下的,这就是在PMA2009会展期间,奥林巴斯单反规划部门经理渡边先生,关于O记将在其E系列数码单反机型领域退出像素大战的表态。渡边先生在与业内媒体接触中,曾明确表示:“1200万像素,我认为足够应用在大多数客户的拍摄需求中了,E系列相机并没有打算加入到这场像素的战争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奥林巴斯对于业内高像素风潮的表态,几乎是与松下GH1同时进入业界视野的。由此,鉴于O记和松下的密友关系,以及他们在Micro 4/3系统产品推广方面的默契性,因此,O记此番的表态亦可被视为是松下的态度。更引申一步讲,无论在奥林巴斯标准4/3系统规格下的E系列单反机型领域,还是在O记和松下同步践行的Micro 4/3系统产品方面,看来O记和松下已经决定要剑走偏锋规避高像素这个敏感的特征性技术隘口了。
事实上,松下GH1及整个Micro 4/3系统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所决定的:首先,产品明确而合理的定位,以及对相应市场空间的拓展力度;其次,产品价位因素,以及是否能促就较好的性价比优势;再者,其他影像业界诸侯的介入,也将直接影响到萌芽初成阶段的Micro 4/3系统的发展前景。目前看来,较早的松下G1,曾试图彰显“新概念单反”或“女士专用袖珍单反”的机型概念。而事实上,G1/GH1已经取消了传统单镜头反光式机型必备的反光镜箱和光学取景棱镜,其光线通行结构也更接近于桥式紧凑机型的简约化路径,因此,想通过文字游戏而混淆概念,从而欲与“单反”搭边,这就显得不明智亦不厚道了。 在价位方面,松下G1目前搭载原厂LUMIX G Vario 14-45mm f/3.5-5.6 ASPH.MEGA O.I.S.镜头后的套机实际成交价基本维持在5700元左右,这明显高于现阶段入门级别单反类数码机型标准套机的售价。例如,尼康D60套机(含原厂18-55 VR镜头)时下的售价为3950元,再如,佳能EOS 450D套装(含原厂18-55 IS镜头)现今的价位在4500元。由此,Micro 4/3系统麾下产品定价虚高的状况,已经成为该系机型推广过程中的一个明显壁垒。毕竟,Micro 4/3系统仅是标准4/3系统的一次低成本的技术“再利用”,其间并不存在更多高技术含量的研发投入。况且,G1/GH1借助去除反光镜箱和光学五棱镜,优化通光结构及传导电路,以及微缩机型体积减少机身材料损耗等措施,本应进一步降低了综合成本才对。而目前,这种更低生产成本所带来的优势,却未能如实显现到其售价层面上来! 大事未成,威胁已现。与松下GH1同台现身于PMA2009展台上的,还有韩国三星方面发布的“混合型数码相机产品”NX。在骨子里,定位于高阶便携式机型身份的三星NX,与Micro 4/3系统产品属于思路相同,市场指向也雷同的新生代数码相机产品,他们几乎就是异曲同工。不过,三星NX采用的是APS-C次幅面规格的影像传感器件,由此,NX进一步提升影像质量标准的潜能要比Micro 4/3系统机型更优越。所以说,受多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松下和O记此次剑走偏锋的大胆践行并无十足的获胜把握。其实在本质上,这场剑走偏锋的新思路,也算是一场,在2009全球化经济低迷与数码影像业界全画幅单反势力大行其道这双重现实气候胁迫下的豪赌!
结语 并不是每一个充满创意的新思路,都能顺利成就为生机勃勃的新生代势力。我们在肯定了松下Lumix DMC-GH1及其代言的Micro 4/3系统市场价值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在技术细节,在普及空间,在品牌话语权,以及在整个数字化影像产品市场炽热争锋局势方面,这股新生代数码相机势力所面临的诸般严峻现实。 然而,无论怎样,影像产品市场本身就是一块最好的试金石。无需太久,这块试金石便能彻底化解我们的疑虑,或是呈现给我们一派冷酷的现实。新生代既满怀着憧憬孕育着希望,但同时,伴随于新生代左右的,必然也有不尽的坎坷波折。 |
正在阅读:新思路能否成就新生代?为松下GH1把脉新思路能否成就新生代?为松下GH1把脉
2009-03-19 06:36
出处:PConline原创
责任编辑:liangjiaxian
松下GH1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登录|QQ微博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分享你的看法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