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点评】前段时间网络上的一张图片忽然间就红了,这是一张及其普通的网络分享照片,就只是一件蓝黑间隔的衣服,在室内环境用手机拍摄。但是却因为不同人的观感不同,引发了剧烈的讨论。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我们从影像的角度去看一下这个问题。 一张普通的照片能够引发如此剧烈的讨论,说明这张图片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而这个差异就是引起争议的关键点。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事件。 事件起源于一名名为SWIKED的国外网友在TUMBLR社交平台中分享了一张裙子的照片,照片中的裙子是蓝黑相间,因为手机拍摄,整体偏黄且曝光有些过度。就因为这样,原本毫无争议的裙子色彩变成了一场讨论,除了蓝黑外,相当一部分的人看出了白金相间的条纹配色。 而且无论是看出蓝黑还是白金的配色,都对自己的判断十分肯定,并且将图片分享到网上,成为了网络一时间都在议论的话题,直到裙子的主人出来澄清裙子确实是蓝黑配色,也因此引出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的议论。 裙子颜色的热议使得不少网站都发起了投票,从美国网站BuzzFeed的投票显示,76%的人选择白加金,24%的人选择蓝加黑。无论是社交网站还是现实中小范围测验,“白金派”都是多数派。大部分人的辨色出错让这个话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热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这个事件,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医学界分析能够准确看到蓝黑配色的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拥有较高色彩感知能力,使得眼睛能够主动排除掉一部分的干扰来观察到最真实的色彩。但除开视网膜的感光能力外,外界光线、不同人对色彩的认知也是有差异的,这最终导致了辨色结果的差异。 但这张图片从网友看到图片开始,因此即使是蓝黑色的裙子在室内环境拍摄有偏色问题,但因为每个人看到的照片颜色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视觉差异就和外界光线关系不大了。主要还是取决于人对色彩信号的判别。 从影像角度看辨色 影像领域里面,针对照片的颜色变化,涉及到的一个词叫做白平衡。顾名思义,白平衡就是用于平衡白色的一个概念,这里说的白色指的是白光,而非物体本身的白色,是指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线由于蓝、绿、红三种色光比例相同且具有一定的亮度所形成的视觉反应。而当光的三原色比例相同的时候,我们叫这种作消色,即没有偏色,如黑、白、灰等等。 当有色光照射到消色物体时,物体反射光颜色与入射光颜色相同。这个时候物体就不能表现它原本的颜色,所以就需要通过有色光的补色来平衡整体的色调,在相机中,这个功能成作白平衡,若是我们平时肉眼看的话,这个则称作脑补,别以为我在说笑,不信可以试着盯着屏幕看十分钟单一颜色的照片,随后看看别的东西,肯定会觉得这个世界怎么变色了,过一段时间后就又好了。越是刺眼的彩色物体,这种现象越容易出现。 这个现象解释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人脑在偏色的光线环境下会相当于软处理地将看到的东西增加了一个补色层,使得色彩尽可能地还原原本颜色,当然这种适应性只是缓解过渡偏色的内容,并不能直接把红色的环境光滤除,变成自然光下的色彩。当我们突然转向到自然光环境下,会发现在短时间内,眼前的物体都偏色为先前看到的颜色的补色,比如在红色光的环境下呆久了,突然到自然光下,会出现视物偏黄的现象。但人的适应性是很高的,不到一会儿就能恢复原来的辨色能力。 对于相机来说,白平衡的选项是用作还原物体本来颜色的。自动白平衡功能相当于人脑在有色光照射下适应的过程,若是觉得肉眼的这种不适应感很难理解的话,看看相机就知道怎么回事了,相机的原理本来就是模拟人类,不同的只是人脑的运算能力和相机比高太多个级别了,平时看东西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完成了白平衡的设置,所以能够准确辨色。 使用过相机手动白平衡功能的朋友应该清楚,在一个偏色环境当中,通过对白色物体进行测量,上一页也说了,有色光照在白色物体上反射该颜色,所以对白色测量便可以设定相应的白平衡,通过补色相消的原理,使得颜色准确还原,但是带着同样的设置去到别的场景,就会有明显的偏色了,需要再设置一次白平衡。 人脑自动完成了测量白平衡的工作,不同场景完美过渡,所以我们默认眼见的都为实(真实颜色)。但事实上这个过程虽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若是适应了一个白平衡的情况下环境突然变化,人就会看到还未转变新白平衡前的偏色景象了。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模拟这个过程,但因为受限于硬件与处理能力,白平衡的过渡变化变得更加明显。 回到分辨裙子颜色的问题上,不同人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观看这张裙子照片前,都处于怎样的环境当中,我们知道这张照片拍得不怎么样(废话!拍好了还会有分歧嘛?)既有点过曝,又有偏黄的色调,用处理软件的吸管取得的黑色部分RGB值为(80,83,12),蓝色部分的RGB值为(128,155,193),可见黑色部分整体偏灰,且更倾向于黄,而蓝色部分更倾向于灰。往往看到白金配色的朋友,都是处于较亮的环境看这张照片的,眼睛一时间未能适应,仍处于原来环境的白平衡以及亮度的适配值,所以容易把原本偏灰的蓝色与黑色看成了白色与金色,在适应后会慢慢看出蓝黑的配色。 至于很多看到白金配色的朋友说自从看到蓝黑后,就再也看不到白金的颜色了。这里又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仍然是脑补作怪。人的辨色能力一旦识别了准确的颜色后,便能在不同的环境下自动匹配,比如说你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到舞厅,舞厅打着荧光灯,但你仍会说你的衣服是白色的,事实上这是睁眼说瞎话,你不可能看到衣服是白色的,即使脑内会作白平衡的调整,你也不可能看到白色的衣服,但你看到荧光色的衣服,你能认出是白色,相对应地把头发认作是黑色。所以辨别裙子颜色的时候,一旦你看出裙子是蓝黑色,你的脑补功能就会告诉你它是蓝黑色,即使在容易看成白金色的环境下观看,你的潜意识也会第一时间纠正你的辨色思维,白金颜色即使出现了,你也很快能转换成蓝黑时的情景。 如何正确地使用白平衡功能 人眼如何辨色告一段落,还是回到相机如何还原物体本来颜色的问题上吧,上面也说到,相机不如人这么智能,所以在很多时候拍出来的颜色都不是拍摄者想要的,当然拍摄者想要什么色彩风格其实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色彩还原是最保险的一个目标。 白平衡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环境光的测光,在环境光色温的基础上叠加补色,使得色彩平衡。色温的定义是由温度来表示色彩,物理学家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黑体物质,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光的颜色与热力温度的值相对应,温度越高,光的颜色越偏蓝。 相机的白平衡功能就是用于色彩还原的,通常我们固定在自动白平衡一个设置上,但往往相机都带有一大堆的预设模式,像晴天、阴天、白炽灯、闪光灯档位等等,其实就是在常见的色温环境下给出的一个白平衡的预设值。 白平衡需要根据环境光线而定,目前很多相机上都具备手动白平衡的功能,因为上面也说过,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和人脑相比差太远,因此在一些特殊环境下,自动白平衡的设置未能达到还原色彩的水平。所以手动白平衡就很有必要了。 不同相机的手动白平衡的使用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对现场的白色物体进行测量,然后相机匹配出一个固定的白平衡值,在该环境下使用这个值,能够保证色彩的准确,算法方面不同的厂商各不同,因此手动白平衡的色彩还原效果也有差异,但目的和实现方法是一样的,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出有色光的色彩,对此时的白色物体测量,并通过补色来还原物体原本的色彩。所以在别的光线环境下使用这个白平衡值的话,会出现明显偏色的情况。 手动白平衡的操作比起自动白平衡或者预设模式要复杂,但是能够更准确的色彩还原效果,那么在何时使用手动白平衡呢?在自然光下拍摄自然无需使用,手动白平衡主要使用在色温偏差较大的环境,如室内白炽灯的黄光下,水族馆的偏蓝环境以及其他与自然光照偏差较大的灯光下。
当然色彩准确还原是一方面,校准色彩后的色彩没了原有的环境氛围又是另外一方面。尤其是在多种颜色的光源混合的环境下,只要灯光不是均匀照射,使用手动白平衡校准后,会出现局部偏色的情况出现,显得更加不自然。这个时候使用自动白平衡保留现场环境的色彩会更恰当一些。而如果实在受不了这种混杂的颜色,不妨尝试一下用去色后的黑白吧。 总结:白平衡作为影响照片观感的一个功能,对照片观看的第一印象影响巨大,甚至是可以改变各位眼睛的色彩判断力,为此,在拍摄前设置好合适的白平衡很重要。辨错蓝黑家破人亡,还真有不少为了讨论个辨色闹分手的,为了减少此类事件,拍个靠谱的照片时就要多留心一下白平衡的设置了。 |
正在阅读:duang!从影像角度分析辨色不同的原因duang!从影像角度分析辨色不同的原因
2015-03-10 00:15
出处:PConline原创
责任编辑:zhaolianyu
网友评论
登录|QQ微博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分享你的看法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为您推荐
IT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