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黑科技被冷落?谈为什么光场相机不受见黑科技被冷落?谈为什么光场相机不受见

2016-01-20 00:15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野渡有人 责任编辑:zhaolianyu

“先拍照后对焦”的产品

  既然“先拍照后对焦”相机不算是新玩意儿,那么“光场相机”(light field camera)或者“全光相机”(lenoitc camera)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这得追溯到1996年开始的关于光场相机的课题研究,还在斯坦佛攻读博士学位的Ren Ng和Marc Levoy首次制作出以Contax 645为原型改装而成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光场相机。

光场相机
首次面世”光场相机“是以中画幅相机作为原型

  Ren Ng 2005年制作的相机使用Megavision FB4040数码后背,约1600万有效像素,最后的有效输出还不到9万像素(296×296)。按比例来推算Lytro相机的输入输出比达到了1:182,不过碍于当初CCD发展的缓慢,1000多万像素的传感器无可厚非,但也初步证实了光场相机的有效分辨率并不会太高,在后面的文章也会说明了这正是光场相机得不到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

光场相机
第一款量产型的光场相机Lytro

  当然对于每个摄影爱好者来说,中画幅的魅力固然是有的,高昂的价格同样是让大部分玩家望而却步。而且改造成本和改造过程远远不是普通消费者可以折腾得起的。基于中画幅数码后背的“光场相机”那时候也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直至2011年6月,Lytro宣布获得来自格雷洛克合伙人、安德森-霍洛维茨和恩颐投资的5000万美元A轮投资,随后推出第一款产品——一台一端为1.52英寸触摸屏,另一端为镜头的光场相机,这也是光场相机量产历史上的第一款。

光场相机
光场相机代表着更先进的发展方向

  这款光场相机的核心部分就在他的传感器前部滤镜结构上,虽然这台相机的传感器本身具备了1100万像素,但是通过改变传感器前面的滤镜,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传感器的成像点并没有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大概分布在100余个平面上。简单来说,我们每拍一张照片,光场相机大概会记录着100个物距的成像信息(相当于同时记录包括对焦距离的100个RAW文件),考虑到这台相机的传感器本身尺寸和光圈大小,这100多个部分照片已经可以涵盖所有的景深情况。之后我们只需要把这些照片所具备的距离信息整理一下,再加上焦点算法(实际上是锐度优先+相似距离信息拼接),就可以形成完整的照片了。

光场相机
经过改进后的Lytro Illum开始变得有相机范儿

  2014年7月,作为光场相机初代产品推出之后自家第二代产品——Lytro终于推出了Lytro Illum。针对前代产品出现的画质问题,Lytro Illum采用4000万像素镜头和f/2.0大光圈来提升照片质量,同时还配备大量实体按键来改善相机的易用性。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意识到一个问题,他把一张照片拆成了100多张,那么拼接使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约为10%,这比起第一代使用中画幅相机的效率已经高出了不少。也就是说这块1100万像素的传感器,大约有1000万像素被浪费掉了,毫无疑问这对于照片的分辨率有着极大的影响,再加上拼接算法本身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分辨率,所以这块1100万像素的传感器实际分辨率大约等于50万像素的水平。

  同样的在Lytro Illum上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对于一个1/3寸f/2.0的传感器来说,用牺牲时间的算法,100多个距离片就可以完整的记录下所有的信息,但是如果换成目前标准的1/2.3寸传感器,那么这个距离片就要提升为接近200个,如果是以APS-C格式为例,这个数字需要提升到3000个,哪怕我们拥有60张/秒的连拍速度,无限的缓存,极高的存储速度,10倍的数据复用率,每拍摄一张照片都要完整的5秒钟,如果按目前的真实效率来考量1分钟拍摄输出一个RAW格式的文件,恐怕无人会接受,这与先拍照后对焦的初衷是有违的。

光场相机=
Lytro Illum的售价和实用性都比较堪忧

  Lytro Illum针对前代产品在易用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然而问题依旧存在。Lytro Illum实际拍照时的有效像素很有限,导致照片画质甚至不如高端智能手机。更严重的是,Lytro Illum成像速度非常缓慢。尽管它专门为此配备了高通骁龙800四核芯片来提升成像速度,但遗憾的是,改善幅度很有限,你要想抓拍一个瞬间基本上不可实现。配套设备不完善以及高昂的售价使之注定成为一款小众产品,不被大众消费者所接受。

  的确光场相机的理念拯救了非常多的用户,然而现今的效率确实达不到大众水平,连有时间折腾的恐怕也得考虑考虑。但真让人抓狂的还是其输出图片的画质。一代Lytro光场相机的成像质量就是诺基亚称霸时期的手机拍照质量,也就是六七年前的手机拍照水平,即使是大幅升级的二代产品Lytro Illum充其量只是和普通的1/2.3英寸卡片相机的成像相近。和卡片相机对比差别不大为何我还要拿上和单反相机差不多体积和重量的相机拍摄?我还为什么需要拍一张等一分钟的光场相机?

光场相机
不少手机上已在软件上支持”后对焦“技术

  所谓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既然光场相机难以取得成功,那我们可以寻找达到类似效果的手段就可以了,这时我们也开始将目光转到大家每天离不开的手机。由于手机摄影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关于摄影的软件和硬件的更新在这个小小的移动设备上撑起了一片小天地,与此同时一些用于“事后对焦”的软件随之蜂拥而至。熟悉手机的用户来说,事后对焦技术肯定不会陌生,在手机上,这个技术这两年已经不是新奇的事情了。

   手机所用的后对焦技术,其根本就在于拍摄一系列的不同焦平面照片,然后通过机身软件整合为一组数据,然后根据用户需要后期选择焦点,手机或者相机来获得这种照片,其核心原理就是快速的图像采集,由于镜头的对焦行程很短,所以拍摄过程的时间也不长,比起一般拍摄单张所花时间可能就多出半秒不到。手机上非常有名的“先拍摄后对焦”可以算Google为Nexus上提供的一套拍摄系统,这套系统与光场相机在拍摄原理相当一致,虽然镜头的“组数”不一样,但拍摄过后同时实现景深控制以及不同对焦的转换。但是这套系统的基础,就是“拍”和“算”。手机进行一系列的特殊连拍,也就是每一张之间改变焦点位置,就可以得到一系列的不同景深范围的照片,加以计算,这样我们就可以后期选择不同的对焦点了。

光场相机
手机使用后对焦更多的是好玩而不是实用

  这个技术看起来很简单,但对相机来说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相比于手机来说,手机做得到而相机做不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相机自身的像素更高,所以需要短时间的极高速连拍肯定不能时间太长,这对相机的处理性能,机身缓存和传感器的刷新率都有很高的要求;其次比起手机,相机镜头的驱动也是问题。以目前来看,手机完成拍摄时,除去计算时间,拍摄时间一般时间在0.3-0.5秒,而且需要实现至少10张的不同焦点拍摄。对于相机来说,由于像场更大,需要更多的张数以实现不同焦点的覆盖,所以需要在极短时间内驱动镜头完成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精准对焦,这对于镜头驱动也是个考验。最后就是功能实用性。手机上的后对焦软件基本上就是噱头为主,拍摄五张照片,就能让人感觉很新鲜,但是相机上没有三十张选择,多少人会觉得这个功能有用。

总结:

  相信大家看完整篇文章以后都会发现,后对焦技术目前来看没有什么实用性,虽然后对焦技术最适合应用的场景是体育运动、动物拍摄,但是目前来看后对焦技术最多是拍拍人像,拍拍日常,真正运用到高速摄影的领域相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专业用户来说,光场相机现在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光场相机真正与现在的影像技术平起平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摄影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