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像 > 2023影像首页 > 2023影像首页_影像资讯> 正文

摄影之眼:意境—风光摄影的最高境界!

佚名 整合编辑: 肖航 发布于:2023-06-02 00:00

   “意境”之意,早用于诗,晚用于画,在诗画之中,有境界者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在这些自然、山水之中,有的给人以空旷寥廓的联想;有的给人以宁静深邃的感觉。这是从画国画讲究画面简练寓意,并留有三分之一空白处的写意方式形成的画面朦胧流动感产生的美感意境,给读者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诗画桂林》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昌龄《诗格》

  什么是风景摄影的意境美?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一书中对“意境”有着深刻的阐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讲形似,情境讲情感”,“意境则说的都是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有矣。”所谓“意境”就是情与景这两个因素的统一,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海上生明月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风光摄影是以客观存在的真实景物为创作对象,可拍出来的照片却比真的更美更动人呢?这是因为拍摄山水风光绝不是机械的记录,而是经过作者的选择和取舍,倾注作者主观的感情,去表现山水的气势和神貌,去突出它美的部分和美的瞬间,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爱,也就是说赋予了作品一定的意境。

《月是故乡明》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而风光摄影的意境美,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能使读者看了引起某种共鸣和联想,能通过画面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神往某种美妙境界,产生某种情思,即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景境惯通。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皮特·亚当斯

  对于风光摄影作品,如果没有意境,那可能就像一幅地图一样,仅仅是一幅记录照,缺乏艺术生命力。而要想创作出意境深刻的风光摄影艺术作品,首先作者必须深入生活,熟悉生活。作为风光摄影同样也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所谓“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等都是景和情的高度契合。

《一洞之隔  两个世界》

“真正的摄影作品不需要言语去说明,而且它也无法用言语说明”

安塞尔.亚当斯

  著名风光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说过:“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景是第一性,情是第二性,我们需要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再从客观事物去激发我们的情绪和感悟,即“触景生情”,再通过我们所学的技巧表现我们的所思所悟,即“寓情于景”,当我们能将所思所想在通过技术表现出来的时候,“情景交融”就有了,作品的意境就出来了。

  总之,意境是风光摄影的最高境界,也是无数风光摄影师们所追求的顶峰。无论是职业风光摄影师还是爱好者,要拍出好作品都要有意匠的精神,杜甫曾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自我表达,为了创造意境,对意匠要惨淡经营,达不到完美的境界要死不罢休!

  风光摄影的诗与画

  在当代艺术开放性和多样性发展过程中,摄影与文学、音乐、电影、绘画等其它艺术形式不自觉地在相互撞击、交叉,表现出多方位的艺术交融。如果能从中悟出其它艺术在构思上、表现形式上与摄影艺术的的在和外在的联系,把其它艺术的精髓和血液注入自己的体内加以吸收,丰富摄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在创作中突破本门艺术的局限性,拓展摄影画面创作的新天地。 

  摄影与诗歌

  简化与取舍

  著名风光摄影师在他的《非凡视觉》一书中,非常精彩的探讨了摄影与诗歌的关系,他说到“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仅是简化,而是缩减、浓缩和深挖的过程,一首诗往往寄寓这更多的言外之意,诗歌是有限。诗歌是有限的,正因为篇幅短小,所以更需要提炼,将意思浓缩并强化其效果。这就像海水的蒸发只留下盐一样:那些短小的诗歌传达着甚为深远的含义,而我所知道的最棒的摄影则正与此一脉相承”

  最出色的摄影师,应该就像最出色的作家一样,绝不滥用自己的技艺。欧内斯特.海明威说过:“把整个故事都写出来,去掉那些华词美句,再看看这个故事是否还成形。”海明威的小说不是过分单纯化的极简主而是充满生机、发自内心的鲜活存在。海明威用简短的语句和报道式的风格,改变了小说的写作,并总能留有部分未尽的空间。他让读者们一起参与,这才是伟大艺术家的做法。

  而我们中国的诗歌,更是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为主,多一个字多余,少一个字不行,通过极简的十几个字,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如果我们的摄影作品也能像诗歌一样字字精致,画面里的每一个元素都去琢磨推敲,相信我们的摄影作品也会更上一层楼。

《执子之手》

简约、留白、拟人、呼应、韵律

  我们写诗会运用很多的修辞方法,比如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层递等。

  我们先来看看上图《执子之手》左侧的两棵树,是不是很像牵着手的两个人,这就是我们写诗中运用的“拟人”手法。

  呼应

  我们再来观察《执子之手》画面中右侧牵着手的两个人正好呼应了两棵树,而且在人物的走向与树的指向也是相互靠近,并利用山坡形成的曲线,正好将两者连接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写诗中的运用的“呼应”的手法。

 

  大河风光作品案例分析

《诗画黄山》

松树、山石、飞鸟的趋势相呼应,作品更具连贯性和凝聚力。

《探索蓝冰洞》

利用水面的倒影,让作品上下有了呼应。

《雪山镜湖》

利用湖面的倒影,让作品上下有了呼应。

  韵律

  我们诗歌讲究“韵律”、讲究“平仄”,“平声”如击钟鼓,远而悠长; “仄声”如击石木,短实重疾,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调、例如高低调、升降调 、长短调等,让诗赋予了歌一般的韵律感。这在我们摄影也同样经常会利用线条、重复、对比等手法来呈现画面的韵律感,例如上图《执子之手》的画面中,通过这山坡形成的舒缓流畅、高低起伏的线条,就很好营造了流畅、轻松的节奏,加上抓拍到人物抬脚的瞬间,让作品更具有动态感,加上高低的两棵树与人物形成了动静、大小对比,再通过高调和暖色的调性,让这貌似这简单的画面更具有了生气。

 

  大河风光作品案例分析

《蛟龙入海》

优美的曲线、重复、对比让作品赋予韵律

 

《众神之舞》

极光的拍摄,需要合适的快门速度,捕捉到优美的线条,让作品赋予节奏感。

《海的交响乐》

海景的拍摄,同样需要合适的快门速度拍摄出合适的线条,让作品赋予节奏感。

  用更少去表达更多

  我们诗歌同样讲究着“用更少去表达更多”,作品《执子之手》仅仅几个简单的元素,却运用了很多的表现手法,还在内容上表达了“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诗意,这要比很多泛滥填充式的摄影作品更有艺术感,这也是诗歌给我们在摄影方面的启示。

 

  大河风光作品案例分析

《魔界涅槃》

草堆与山形的呼应

山与云层的呼应

层层递进更具节奏感

《飞龙在天》

S形云雾与S形河流像两条巨龙相呼应

船只与云雾走向远方的趋势相呼应

S形曲线构图,更具节奏韵律感

船只的点缀形成动静、大小对比

《隐形的翅膀》

飞鸟与像翅膀一样的冰块相呼应

  对比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被誉为“文外独绝”的千古传诵名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出自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诗通过“以动显静”的手法,用“蝉噪”和“鸟鸣”来衬托山林的幽静,也就使得山林更为深沉,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这无疑给予我们在摄影等创作手法上非常好的启示。

 

  大河风光作品案例分析

《千山鸟飞绝》

“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艘船与山的倒影相呼应

船的波纹悠长而清晰,更显水面的幽静

《展翅高飞》

树木高低、枯荣对比

树木与远山云雾的远近、虚实对比

色彩冷暖的对比

鸟与风景的动静对比

  这样的“以动显静”的手法,也经常在我的作品中有运用到,动与静在生活中本是相对立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黄山、桂林的相公山、川西是远离尘世之地,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显然显得无比的幽静。但是,山林如果真是沉寂无声,那只会使人觉得死气沉沉,正是这几只灵动的飞鸟和游走的船只,更显得山林更为幽静,作品的意境也应运而生。 

  留白

  诗歌最值得我们借鉴的还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先抛开文学底蕴、生活阅历的关系,在意境的营造手法上,我们离不开“留白”的运用。

  留白”源自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布局艺术,讲究在画面上要适当留有空白,不能太挤太紧。在留出的空白中让人腾挪想象,品味无穷之趣,为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了想象、品味、鉴赏的空间,以此增加图画整体的美感和意境。

  在国画中,空白是形象的重要组成,是画面的一个有机部分,是形象的延续与衍生,代表了疏与密的关系、画面的空间。它不仅与具体物象息息相关,而且衬托了主体,同时也使得画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主动性。

  所以在我们风光摄影中,云雾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元素之一。通过云雾让作品的主体若隐若现,使作品的疏密有致,更富有神秘感,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大河风光作品案例分析

《空山新雨后,飞鸟伴云归》

白云若隐若现,让雪山更具立体感和神秘感

飞鸟的灵动让作品更有灵气

《在云端》

拦腰云的遮挡,让雪山更具立体感和神秘感

《雾锁布罗莫火山》

  个人很喜欢唐朝诗人、画家王维的诗句,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其诗歌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王维的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从这几首诗我们能看到王维的诗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有一种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有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光摄影风格和努力的方向。

 

  大河风光作品案例分析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漠漠水田飞白鹭》

《群峰倒影山浮水   漓江渔火唱晚归》

《林深时见鹿  海蓝时见鲸  梦醒时见你》

      中国的古诗词,不仅有“会当凌云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大气浩然之境,还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坦荡超脱之境,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的孤寂空灵之境,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的简约纯粹之境,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的洒脱忘我之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田园诗画之境。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思乡念人之境等等。

《月升》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安塞尔.亚当斯

  中国诗画这种“意境”是很难用语言表述的,它是一种模糊性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暗示,是一种空灵之感,通过写意的方式使人领悟到的是无限的景外的远致。而这正给了中国风光摄影提供了借鉴的机会,把“意境”引到摄影时,风光摄影师就有了近水楼台的继承和追求中国传统画意的审美观念,并使风光摄影染上了浓重的国画写意风采。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桂林大河》

风光摄影   摄影   画面   朦胧
佚名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推荐 手机 笔记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业 出行 未来
二维码 回到顶部